近年来,农垦部门开展了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加强对国有土地权益的保护。同时,国有农场借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经验,推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使农场职工取得了一定期限内的土地占用、使用和收益权。然而,这些农垦单位和职工作为经营实体,他们实际占有、使用国有土地的权利尚未得到法律的确认。本书基于全国总数与农场改制情况,分析国
本研究聚焦农村三变改革研究。全文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部分从经济学理论出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全文有待验证的三个核心研究假说:(1)农村三变改革对增加农户收入具有促进作用;(2)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重新配置在农村三变改革促进农户增收中具有中介作用,其中土地要素重新配置有助于增加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劳动力要素重新配置有助于增
本书系统梳理了近几年自然资源部开展的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成果,选择部分区域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试点成果作为应用示范进行分析,为从事耕地质量评价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内涵、指标体系、分级标准、评价方法等;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介绍江苏省、黑龙江省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应用示范成果;第四
本书分为:乡愁产业背景理论、乡愁产业模式案例、乡愁产业保障措施,共三篇,主要内容包括:乡愁产业背景理论、乡愁产业内涵特征、舌尖上的乡愁产业案例等,共九章。具体内容包括:乡愁产业的由来、乡愁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等。
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本书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民收入水平提升、数字乡村建设四个方面对新时代乡村建设理论逻辑和实践探索进行阐述,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入手,沿着“理论逻辑分析-发展现状研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农村普惠金融风险控制-农民收入与幸福感提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家战略。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亦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现代化包括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以及治理现代化。其中,人的现代化指农民要成为现代农民,表现为农民职业化、观念现代化和思想科学化;物的现代化指农业机械化装备化智能化、农村产业链条化以及农
乡村旅游发展和土地流转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研究课题,二者共同影响我国乡村振兴路程,对二者进行综合研究是实践应用和理论发展的共同需求。农户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他们的效益感知、意愿和态度影响着乡村发展。本书结合社会交换理论和Abler的“感知—态度—行为模型”等理论,构建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农户土地流转效益感知、农
本书以三产融合及相关理论与实践为指导,就现代农业的内涵、主要功能、发展演变、基本特征,以及三产融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框架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考证与归纳,力图用三产融合的理论构建出现代农业研究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分析框架,对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较科学、全面的系统研究与探索,使其能够合理解释、科学指导新时期现代
本书旨在提高“电靓和美乡村”特色品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展现县乡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发掘特色小产业、非遗的传承发展,促进诗意地和烟火气的产业化等。书中讲述了小产业的历史沿革、蕴含的有趣故事,以及电力赋能后乡村的飞速发展。
中国的农户平均拥有耕地面积0.53公顷,分为6个不同地块。高度的土地细碎化对旨在支持农村家庭收入、提高国内粮食产量和提高农业部门整体生产能力以应对外国竞争挑战的政策造成重大制约。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土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全书分为10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对土地细碎化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第三章梳理自20世纪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