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方编纂方略是开创了历史先河创举。每当战争结束以后,必设方略馆,由大学士领衔,会集翰苑人员,将此次战役的上谕奏章调集,按年排比、汇编成书,详其始末,其目的有二,一是炫耀武功,宣示国威。二是总结经验,以为今后办事准则,使后人有所遵循。这种方略大部分史料详备,胜过《实录》和《起居注》价值极高。但当时刊行印数极少。清一代
本书以古人的生活方式为切入点,去感受古人生活中的风雅,带给今人生活品质上的提升和心灵的修正。“四雅”是指,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提到“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是宋人平凡生活里的日常活动,“闲”但却气质不凡,风雅无边。“十乐”是说,宋代养生大家陈直著有《养老奉亲书》一书,邹铉将其整理续增为《寿亲养老新书》。书中记
本专著以中央苏区社会风气变迁前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场景的分析为切入点,对中央苏区社会风气的具体内涵、模式、成因和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书稿主要军风、政风、社风、学风和民风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中央苏区所树立的新风气,在此基础上,从示范、导向、约束、惩戒和学习五方面对中央苏区新风气的形成进行范式研究。本书稿的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央
本书深入剖析宋代科举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背后推动的力量,进而阐述此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与科举文化的形成,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引领读者深入了解科举制度,并通过此一制度了解中国社会,尤其是文化担纲者士人的生活、心理及其相关文化。本书深入剖析宋代科举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背后推动的力量,进而阐述此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与科举文化的形成,呈
汪兆镛《晋会要》稿本56卷,20册,分17门,共329类。《晋会要》记述了两晋的典章制度及其沿革情况,对研究两晋乃至中古时期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此次校点以国家图书馆藏《稿本晋会要》为底本,对所引诸如《晋书》、《通典》等加以校勘。
本书致力于近代江苏地方自治的研究,并通过对地方自治的分析进一步观察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社会、地方精英的角色变化。作者认为,近代江苏地方自治推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国家对第三领域和基层社会不断渗透的过程;地方精英虽然有与国家博弈的现象,但总体来看,这种
明代儒道释三教思想融合的大背景下,儒家士人对生死问题表现出了空前的关注。王阳明承认“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将超越生死一念抬到了“尽性至命之学”的高度,与前代儒者“论生不论死”的态度有很大不同,也启发了此后中晚明“性命之学”的热潮。“儒学能否了生死”的问题成为当时学界论争的焦点。其中,“异人”邓豁
何处是江南?言人人殊。这里的江南在近代,偏向于社会变迁和离乱更为显著的民国;这里的江南在乡土,立足于乡民直接照面的基层共同体;这里的江南在世界,在渐趋一体的整体格局中观照地域社会;这里的江南在日常,着眼于乡村社会生活的细部。本书以日常诸要素为逻辑依据,首先刻画江南乡民的时空坐落,确认其基本生活单元,接着从劳作与生计、日
《四川省政府公报》对民国时的四川进行了全景式的摄录,通过特殊的文体和特殊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几十年间四川地域各方面的变化,既是研究四川一地的重要地方文献,也是研究中国抗战的重要文献。可以说,一部《四川省政府公报》,不仅是一部四川民国史,还是一部四川抗战史。《四川省政府公报》每期内容大致分为:法规、委任状、民政、财政
自述*朝话*乡村建设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