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对法哲学、法理学等问题的片段思考,共一百篇。虽然属于学术随笔,但是内容广泛,涉猎深厚,基本是中国古代学术经典、西方重要文献,诸如中国的《论语》《荀子》《说文解字》《史记》,以至唐诗,红楼梦等,西方的《理想国》《尼各马可伦理学》、凯尔森纯粹法理论、康德三大批判等等,都被交融连接到一起,成为作者自己的法哲学观以至
本书讨论的焦点在于对法律适用和学术解释结论的证成。在作者看来,法治涉及可预见性和结论的实质可接受性。可预见性必然建立在理性行为的基础上。在法律解释中,这意味着遵循理性商谈的模式。当且仅当结论与法律相一致并且同时满足一定道德标准时,结论才是可接受的。从而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而对此法律实证主义往往是无视的。作者试
本书是对主要法学经典著作的一个梳理总结,通过回顾不同法学经典著作的诞生和各自的内容、意义,说明法律是如何进步和发展的。对于法学相关研究者和从业者,本书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阅读建议,通过了解这些法学名著,读者可以更清晰地发现法学的核心精神。
“法的启蒙”系列为这样一类读者准备:对法律有兴趣,正在法的门前徘徊的读者。可以是法学院的学生,可以是其他非法律专业出身的对法律学科有浓厚兴趣的人。 因此,“法的启蒙”系列最重要的特点可读性、收获性,他会是亲切的、引人入胜的、细致的,也会是让人增长知识、扩大眼界,收获满满的。 “法的启蒙
本书是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口述历史,通过对三类群体的部分代表,即民国时期法学院老校友的后人,参与20世纪90年代法律学系和法学院复建工作的学校和院系领导、老师和社会各界贤达,复建以来在此传道授业、恪尽职守的教职员工和潜心向学的莘莘学子开展访谈活动,希望达到还原历史、探索规律、提炼理念的目标。一个学院的历史一方面是一群志同道
“法学概论”是为高等院校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开设的法学基础课程。经过30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不断探索“法学概论”课程的体系设计、内容安排、教学模式、方法和理念,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特点,精心组织《法学概论》教材的编写。目前,《法学概论》已成为广受欢迎的法学普及类教材和读物。本次再版,除保持之前版本教材的特色和优势,还在编排体
该书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中国化进程,特别是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科学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内涵,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现在教材的每一个论题上,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法律和与法律有关的其他社会现象。
《法治与社会论丛》是由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集刊,汇聚了法学、社会学理论界和实务界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自2011年至今已经陆续出版了9卷。《法治与社会论丛(第十卷)》延续与承袭了前几卷的风格和体例,坚持对相关法学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对社会现实与实践保持持续的关注和体察。根据研究成果的学
《法史学刊》是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中国法律史学会秘书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组织编辑的专业性学术集刊。集刊内容涵盖中外法制史、中外法律思想史、法律文化等法律史学科的各个分支,间或旁及法理学、部门法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法律史学得以滋养的学科领域。本书是总第
司法伦理规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