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包容性转变的体制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作者以对“机会边缘化”的消除和对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扶助为基点和切点,思考在“加快转变”上具有现实实践基础且能凝聚社会人力的真正共识,勾画包容性转变的核心价值取向,谋划由“转变”走向“包容性转变”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因素。
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的多维理路研究——制度、机制与路径
粤港澳学术研讨会是广东省社科联倡导发起的粤港澳三方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平台,旨在组织、引导粤港澳社科界聚焦粤港澳关系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努力开创粤港澳合作新局面,实现区域多方合作共赢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本书收录的2015年及2016年粤港澳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重点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受到很多学者和政府部门的极大关注。现有的研究中的很多结果和结论各异,其中,研究的尺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县、市、省和大区的尺度去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可以较为全面的认识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问题。在此,主要在县、市和省尺度上分别使用区域经济差异系数、α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分布形态和空间集聚
本书共16章,不仅介绍了世界经济的基本理论、宏观经济问题,还对国别经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重大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次修订对经济数据、政策变化、新事件进行了更新或补充,每章增加了导入案例,并增加了10个专题。
作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唯一官方区域经济合作论坛,亚太经合组织自成立之初就成了各国智库讨论和研究的对象。本书从APEC的理论和方法论分析,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成员国在APEC的角色和国家利益,APEC的未来等方面通过汇聚摘编国际各大知名智库对亚太经合组织的相关分析文章,旨在为广大读者增加一个了解国外智库视角下的亚
本书以作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追踪、田野和访谈调查为基础,围绕“一带一路:中国崛起和国际合作”这一主题框架展开研究。内容包括: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动力和目的;“一带一路”与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与中国主导成立的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等。
近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和落实,各经济产业与互联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互联网已经成为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要资源。相对城市,由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人才缺口大等问题,县域互联网络的建设和应用方兴未艾,虽然发展迅速,但仍较多体现在互联网的生活和应用场景,在县域层面,如何结合互联网
本书遵循了历史解读、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再到政策建议的逻辑主线,将制度经济理论与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理论融合,深入分析制度因素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首先,从经济史的视角考察世界工业集聚中心形成与变迁的现象及其内在动因,从中发现传统的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以及制度因素都深刻地影响世界工业集聚中心的形成与迁移。接着,依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中央确定十三五时期我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应该怎么做?本书试图通过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分析框架,帮助社会各界厘清发展思路,找准着力点,解决好当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