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年的风沙 带来了西域的胡风、北朝的融合、盛唐的华丽 50000多平方米的壁画 描绘着漫天的神佛、丝路的烟火与代代供养人的身影 700多个错落的洞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等) 目睹了近千年的埋葬、令人心痛的流散以及曲折多艰的保护历程 十位敦煌研究的一线学者,巫鸿、荣新江、顾春芳、郑炳林、杭侃、张先堂、何鄂、陈菊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国力一落千丈,唐廷在平叛过程中抽调了大批的西部驻军,西部各地逐渐被吐蕃吞并,但河西走廊的人民早已将自己视为唐朝人,他们向往大唐的生活,在被吐蕃统治六十余年后,依旧不忘故国,举起义旗,以归义军为名,与长安遥相呼应。
法国伯希和探险队1908年继英国斯坦因之后到达敦煌。伯希和精通汉学典籍,他以每天1000卷的速度彻查了藏经洞文献,按照四项原则(非通行佛教经籍、有年代题记的写本、古籍和民间写本、胡语藏语写本)收买了总约8000件写本,其中4000件藏文编号,4000件汉文编号,包括粟特文、回鹘文、于阗文、希伯来文等。除了零星刊布以外,
本书收录了辽宁省博物馆“华·彩——辽博馆藏珐琅器”的相关内容。珐琅器的制作集绘画、冶金、铸造、雕錾、锤胎、窑业、镀金等多种工艺为一体,制作十分繁复,体现了古代珐琅工匠的智慧与高超手艺。此次展览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甄选馆藏珐琅器70余件套,其中半数以上文物为首次公开展出。展品涵盖了从元代到当代各种形制种类的珐琅器精品。本
瓦窑坡墓地位于隰县县城西北3公里处的黄土塬上。2005年,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了17座墓葬,其中11座出土青铜器,包括一批春秋时期的高等级铜器墓葬,墓葬年代自春秋中期延续至战国早期。本书详细记述了隰县瓦窑坡墓地的发掘经过、资料整理、墓葬分述、墓葬分组与年代以及随葬物品的检测报告
本选题将主要从图像和文献两个方面,对平遥重要寺观造像遗产进行系统整理汇存和保护传承。其图像系统方面主要包括:有关重要寺观造像遗存的高清正面、正侧面及重要局部照片等和其名称、产生年代、历史传承、材质构成、二维或三维数据及遗存现状等图片说明、图版说明。其文献系统方面主要包括:有关重要寺观造像遗存的概况描绘,史志文献及碑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