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诗歌都有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诗歌的生命力在各时期的诗人手中不断得到传承与创新。本书以理性的视域、逻辑的维度,对中英诗歌进行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横向对照,以期探索艺术技巧和诗歌创作和鉴赏中的契合之处。其特色如下:★就目的而言,以现代西方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理论为指导,对中英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语言特点
在江南的春天里,柳绵草长,细雨蒙蒙,田垄上的油菜花开得如此炽烈。田埂上,纤细腰肢的女子撑一把透明小伞,踏一路细碎的雨丝,走进那幽朴的江南民居。斑驳的门窗,雕花的镂空,带着铜锈绿的门环,还有庭院里交缠的藤蔓和山石,发散着千百年沉积的朴拙幽情。若是在这里携一卷线装竖排的《花问集》,舒展身子躺在那竹藤椅上,听着天井里滴答而落
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
屈原对楚国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在他的诗篇和实际行动中都有极为鲜明的表现。所以从近代以来,他被人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辞作富有美学价值,对此可以作出多种多样的分析。但若从根本上探索其价值之所在,则主要有两个重点最应注意:一是屈原辞突出表现了屈原的人格力量,二是屈原辞突出表现了屈原的创造力量。
1948年,传播学的开拓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中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的开篇里,提出了传播研究中最有名的命题:“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以下五个问题: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这一模式虽然有诸种不足,但时至今日仍然是指导人们研究传播过程的一种方便而有效的方法。《宋词传播方式研究
《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套装上下卷)》主要内容包括:中晚唐五代时期、两宋明期。
吴淡如的作品以励志、爱情为轴心,坦率讲述人生经验和生命价值观,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如今她已成为台湾青少年、上班族最知心的倾诉对象。近几年,她一直想让自己深爱的古典文学以读者更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挑灯夜战,执著推出”我的启蒙书“系列丛书,借由流畅易读的文字,使读者悠游在最浪漫的文学世界里。本书便是她的”启蒙书“中的
本书以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传播与接受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唐宋词在明未清初收藏、重刊、重编的情形,描述了明木清初唐宋词集副文本对正文本意义建构的效果,清理了明末清初在唐宋词接受问题上理论论争的历史状况,并以柳永、李清照、辛弃疾为研究个案探讨了唐宋词在明末清初传播接受所反映的理论问题,分析了明末清初重要词派云间派、阳羡派、
“文津文庫”主要輯錄清末民國時期文學藝術、歷史地理、哲學宗教、書目版本類經典著作,兼選建國後點校、整理的歷代重要論著。清末以來的各類論著,近年随傳統文化研究熱潮的到來,有不少得以重新刊布。但没有或較少重刊重印,讀者需要而不便查找的也所在不少。我社輯錄其重要者,裒為文庫,重新錄排,整理,統一装幀,陸續出版,以繼傳承流布之
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云:“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近人钱穆《朱子新学案·大纲》亦云:“唐人无不能吟诗,但绝少能经杜甫是儒家。”的确,杜甫既未皓首穷经,留下解经的著述;也没有斥佛排老,为捍卫儒家作出贡献。但杜甫却以他整个的生命为儒家的人格理想树立了典范,以他宏伟壮丽的诗篇抒写了深厚博大的儒家情怀,笔者尝试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