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流行音乐中四大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类型--民谣、爵士、摇滚、电子。在民谣板块,作者从鲍勃·迪伦、莱昂纳德·科恩,讲到中国民谣乐队生祥乐队的现代化民谣以及跨界音乐创作;在爵士板块,作者先从难以用风格定义的钢琴大师古尔达和奇克·科瑞亚出发,论证音乐类型界限的模糊,后采访到英国著名摇滚爵士鼓手克莱夫·迪默;在摇滚板块,
该书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作者编撰的音乐考古学,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即音乐考古研究、音乐考古资料与研究成果综述、音乐考古资料与文献汇编。该书收录已刊发的音乐考古研究论文,涉及出土乐器的音乐性能、乐器组合、形制纹饰、礼乐制度、文化属性等方面的考察和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讨。同时,还收录了曾在《中国音乐年鉴》刊发的,世纪之
本篇采用编年体例撰写,依时间为序,将中华民国期间(1912年元月至1949年9月)中国发生的音乐事项尽量搜罗,逐一记述,分目收录。只要是中国音乐有关的资讯,尽可能全面搜集录入,由此勾勒出中华民国期间音乐发展的概貌。本书既以中国传统年号顺序排列,又标明公元年历,再注中国阴历年份。所立条目不论巨细,均以说明中国音乐发展线索
歌圩是壮族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周期性、集体性、传统性,以唱歌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节日活动。2006年,壮族歌圩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在文献整理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介绍歌圩的概念与定义、时空分布、来源与发展、历史与现状、形式与内容等,重点关注歌圩习俗在各地的多样化表现,以及在
本书分为六章,第一章对成果导向教育和音乐教学课程的基础理论进行了介绍;第二章至第五章则重点对音乐教学课程内容、教学课程标准、教学的原则与方法、音乐教学评价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最后一章对基于成果导向的音乐教学课程的设计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本书稿内容详实,全书可分为四个层次:其一,第一章是音乐表演艺术基础理论,对音乐表演艺术学的学科作有明晰的界定。第二章是音乐表演的教育观念,对表演学派与流派进行分析阐述,并解析了音乐表演的科学训练方法。其二,第三、四章论述音乐表演的心理机制与表演美学原理。其三,第五、六、七章对音乐表演中的指挥艺术、器乐演奏艺术、声乐演唱
《聆听之乐》分为“现场”及“争鸣”两个篇章。第一篇章,作者麦琼以丰富的音乐会聆听经验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音乐会中的几大关键因素,为观众如何聆听音乐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第二篇章,作者在进行了无数次聆听实践后,对音乐会、音乐作品、音乐思想、音乐风格、音乐思潮等音乐要素中存在争论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本书是一
本文将“蒙古族村落及其音乐生活”作为中心论题,将其搁置在内蒙古黄河流域为背景的历史与现代进程中去梳理与描述,以及对不同族群个案的考察与分析,大致勾勒出时间、空间双重空间下蒙古族音乐生活的整体面貌。根据全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蒙古族村落音乐生活负载着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存承,大到三个文化圈小到一个民歌传承人,都能够充分地
本书以潮州音乐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追根溯源,分别介绍该类文化资源涵盖的类型、表现形式等,再从代表作、技法等切入,剖析其艺术特色,最后借传承人之言,阐述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嬗变,探索保护与传承之路,进而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特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中国古典音乐入门》是继《西方古典绘画入门》《西方古典音乐入门》《西方古典建筑与雕塑入门》《中国古典绘画与书法入门》之后第五本介绍古典艺术的入门书。本书用生动的语言,客观的立场和兼收并蓄的态度,为古典艺术的爱好者提供相应的入门导读,引领读者步入古典艺术的神圣殿堂。《中国古典音乐入门》既考虑音乐发展的历史,又兼顾音乐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