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和理论,对东南地区民族艺术的形态、技艺、审美及其社会文化体系进行了整体性的考察,深入探究了东南民族艺术的发展路径、历史情境和文化意义,以及当地人在具体场景下的艺术实践方式。书中围绕民族艺术如何浓缩感知体验,如何实现社会文化功能,如何在当代语境中寻求生存之道等核心问题进行探讨。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符号学理论框架就已经在西方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上逐渐成型。而中国学界对这一学科比较陌生,存在“日用而不知”的情况,不自觉地使用民族符号学的方法等。民族符号学包含着两个彼此关联的部分:一是民族学的研究者在研究民族问题或现象时有意无意地使用符号学理论对其进行探究;二是将符号学作为一种民族现象研究
本书运用田野材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讨闽西客家的庙会与地方社会、宗族建构与文化传统、祖神崇拜与畲族文化、妈祖信仰及其变迁、饮食文化的特色等;揭示了不同地区的客家文化特色,以及其纷纭复杂的社会历史发展脉络。
《森林帝国》是一部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富有创新性的学术专著。作者开宗明义,提出议题,进而叙述森林文化载体满人及其先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即从先秦的肃慎,历经汉晋的挹娄、勿吉,唐代的渤海,宋代的金人,明清之际的后金,至满洲统一中国,建成强盛的清帝国。本书成功地回答了满洲人的清朝何以能够统一中国并维持二百六十八年之久
《西北民族论丛》是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以西北民族为研究重点,主要方向为西北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西北民族与邻国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等。不仅涉及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学、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学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学、社会学
《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托忒文文献荟萃》(第二辑)全二卷
文化符号(二)藏文
暴风雨、项福生主编的《蒙古贞历史》的编写出版,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对蒙古贞历史的总结,是蒙古贞流芳千古,惠及子孙的一项社会工程;是上下贯通,自成体系,填补蒙古贞部落史、地域史、蒙古族史,乃至阜新民族史空白的一部著作。编写《蒙古贞历史》是为了从中提取蕴藏于蒙古贞历史之中的伟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之精华,
近代英帝国侵略西藏有关档案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反映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侵略西藏的各项政策和具体活动。共计576卷缩微胶片,内容分为八个部分,从荣赫鹏到革命、1911年至15年的中国辛亥革命、西姆拉会议及相关协议、旅行家的进入、西藏边界事务与对外贸易、现代化的教育、14世达赖喇嘛、二战和共产主义的中国之间的关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