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手稿系唐兰先生一部尚未完成的遗稿,撰写于逝世前三年内(1976-1978年)。现存手稿正文五卷、附件一卷,共九册,钢笔书写于四百字稿纸上。中华书局版《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下文简称“书稿”)经唐复年整理编次,于1968年12月出版。本次再整理的基本原则是以唐兰先生手稿为底本,参照唐复年的整
作为一个学术领域,金石学起始于北宋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金石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金石提供了中国古代学者和艺术家的吉光片羽。作者通过对金石学在晚清和近代的变迁,讨论作为古代文人消遣和收藏鉴赏手段
本书将天一阁本石鼓文的翻刻与传播视作独特的文化现象:一方面,通过详细考证此本的来源、特征及传播,廓清此本的来龙去脉及翻刻成因;另一方面,由于此本的不断翻刻与传播,使其与拓本鉴藏、学术风尚、皇权维护等问题紧密相连。
本书内容包括:“天涯彼岸:瓷与茶与欧洲中国风”“浮丹碧影:希珍堂藏康熙外销瓷的初步整理”“山水:东方壮游”“庭院:中国皇帝与文士的花园”“金雀:神州翎毛”等。
本书主要由《东都石窟四志》《龙门稽古诗》两部分组成。《东都石窟四志》由《伊阙石窟志》《巩县石窟志》《渑池石窟志》《水泉石窟志》构成,是原作者关百益对洛阳四处石窟:伊阙石窟(又名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渑池石窟、水泉石窟实地考察后,进而勾稽史料详述四处石窟的地理状况、风景、建筑、石窟、古寺、雕刻、文字、年号、吟咏等,每志最
本书综合考古学、地理学、文献学的材料,对中国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互动、交流路线进行了综合研究。侧重考察早期文化交流的道路,深入研究了通道中的中转站、控制点等,探讨了其在交流通道中的枢纽作用;同时考察了交流通道运输传播的资源、物品。从文化互动通道的角度探索中国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形成,扩展了有关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模式与动
本书立足百年来敦煌石窟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新史料和新问题,邀请国内二十多名敦煌学权威专家撰稿,从形象史学的角度对敦煌石窟进行研究,内容涉及石窟考古、石窟营建、石窟建筑形制、石窟彩塑、壁画图像、壁画造型技法、敦煌藏经洞艺术品等。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敦煌石窟各专题的图像内容、时代艺术特征、历史和考古价值等的敦煌学著作,在资料
本书内容包含:丝路中转站;东来的美食;西去的丝绸;贸易接力;勇敢的外交官甘英;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千里赴长安;古代的“海关”;皇帝驾到;1000多年前的广告;五花八门的商品等内容。
本书内容包含:东方艺术宝库;乐僔发现的“圣地”;莫高窟名字的由来;三维的想象世界;忽胖忽瘦的彩愬;敦煌的塑像之“最”;天上与人间;美了一千年的飞天;中国人创造的浪漫;经典再现九色鹿等内容。
本书内容包含:敦煌由来;张骞出使;丝绸之路;千年莫高窟;神奇的相遇;贸易博览会;中元节;唐风时代;张议潮收复敦煌;检家谱;海洋时代;古丝绸之路的落幕;劫难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