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对于列宁写作《国家与革命》的背景、该书的写作与传播、中外研究情况以及该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和介绍,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历史考证;第二部分为研究状况;第三部分为当代解读;第四部分为经典著作选编;第五部分为附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批准号:12BKS007)。本书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归纳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特别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等,分析研究了列宁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梳理了其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与主要阶段,并从体系构建的高度,从
民族自决权问题是备受关注的敏感问题。民族自决权思想研究中的不同诠释,导致民族自决权实践纷争不断。列宁对民族自决权思想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和阐发,不仅成功地解决了俄国复杂的民族问题,而且推动了欧洲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对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拨开缠绕在民族自决问题上的种种迷雾,对正确解决多民族国家民族自
本书论述的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是特指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通过利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进行迂回过渡的探索,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列宁这一思想的运用与发展。这一探索,对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列宁“论新经济政策”研究读本》考证了列宁论新经济政策著述的创作史、编译史、研究史,特别是按照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廓清了列宁“论新经济政策”的主题、主线和主要阶段,主题即把科学社会主义俄国化,探索在小农国家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主线是新经济政策内涵和外延不断提升,形成社会主义建设总思路和理论体系;主要阶段是从
社会主义观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似是而非甚至错误认识,搅乱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本书全面深入地解读列宁的社会主义观,以期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与建设实践有所裨益。本书在对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别对十月革命胜利初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和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列宁法律思想的形成(1893年——1904年);从俄国第一次民主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列宁法律思想的新发展(1905年1月——1917年10月);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斗争中,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和法律思想的贡献(1917年10月——1924年1月)。
该书从无产阶级与农民的统一战线、无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无产阶级与知识分子的统一战线、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民主政党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中的民族问题、统一战线中的宗教问题、国际统一战线等方面对列宁统一战线思想进行归纳和阐述。同时,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追溯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
本书回顾了列宁晚年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文明建设的论述,重点梳理了列宁晚年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关于民主、法制、权力监督、国家管理、执政党建设等思想的重要论述,最后强调指出列宁晚年政治思想的当代启示。
本书对列宁的文化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着重从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两个方面来探索列宁文化理论的具体内容,找出支撑列宁文化理论的内在骨骼,发掘出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具体来讲,书稿从纵向历史演进的角度探寻了列宁文化理论的发展脉络,勾画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理论的论述及其俄国历史文化传统为逻辑渊源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