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马克思一生的重要文本,从其博士论文直到《资本论》,很少有概念像“对象化”这样,用法、含义、性质几经变化,却贯穿马克思哲学探索与经济学批判的全部历程。就概念来源而言,马克思的“对象化”直接来自青年黑格尔派的费尔巴哈,又与康德的“对象”概念、黑格尔的“对象性”概念紧密相关,是一个德国哲学语境独有的概念,体现了马克思自德
《马克思空间哲学研究》一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结项成果(19FKSB024)。构建马克思空间哲学是回应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空间转向挑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需要,也是破解现实空间问题、重构全球社会空间关系的需要。马克思对空间哲学具有奠基性、原创性和革命性贡献。本书对马克思空间哲学的理论重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
《德性与功利的批判:马克思实践哲学范式研究》以宽广的思想史视野,把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研究置于自古希腊德性伦理实践哲学范式,以至西方近代功利伦理实践哲学范式相互比较之中,从而阐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科学范式为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实践哲学乘续并超越了德性伦理实践哲学和功利伦理实践哲学,实现了哲学范式的革命性变革。本书还以马克思
本书紧紧围绕马克思的感性概念这一理论主线,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马克思的感性概念的思想史前提、青年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历史唯物主义确立时期的感性概念、感性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学批判、整体视阈中的马克思的感性概念、马克思的感性概念的当代解读和当代意义这六个方面出发,采用文本解读和理论分析相结合、逻辑和历史
本书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教科书体系反思到实践唯物主义勃兴的学术史过程,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西方实践哲学产生影响的大背景下,实践唯物主义由蓬勃兴起逐渐陷入困境的学术轨迹,并进一步介绍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主题的研究现状。该书通过学术史的梳理和对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第2辑)”围绕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选取当前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的代表作,代表了目前国内哲学研究的主干力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评价论》主要介绍了人类对生活中的哲学的评价以及评价理论知识系统。哲学再也不能不关心人生的痛痒,作为无色透明的王国而存在了,它
本书围绕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这一主题,把马克思哲学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这一宏大背景中,从理论与文本、理论与历史、理论与现实这三个维度展开了对马克思哲学的新解读。本书首次明确提出并深入论证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
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扎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本书对1919—1949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时代背景、主要平台,国共两党对于学术话语权的争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主要历程及深远历史影响等进行了详细探讨,深入剖析该时
《大众哲学》是艾思奇20世纪30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作者以通俗浅易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对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主要范畴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阐释。写法推陈出新,开时代之风气,使哲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贴近普通民众。本
本书结合当代中国及世界现实,阐释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全书共三章,内容包括:“读懂马克思其人:青春正好初心不移”“读懂马克思之著作:青春伟力源于人民”“读懂马克思之精神:青春为国奋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