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达教授在哲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面有着精深的造诣和成就:一方面,其理论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性;另一方面,其语言鲜活、文笔浅白,擅长用简洁的话语讲清深刻的道理,即使是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了解不多的人,读起他的文字来也不觉晦涩难懂。相信这本平易近人的通俗理论读物,能触动并启迪年轻一辈学子,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马克思哲学发展过程中,费尔巴哈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本书的任务就是以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文本为依据,还原马克思从接触—学习—崇拜—运用—反思—批判—扬弃—逆袭费尔巴哈思想的全过程。本书除“导言”“前言”和“结束语”外分为七章,分七个时段重点考察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进行思想交流的整个历程。通过对马克思和费尔巴哈详细的文本研究、
本书共五个部分,汇集了十七篇论文。第一部分“范式专题”包含八篇论文,相继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话范式、演进研究范式、部门哲学范式等问题。第二部分“专家评论”则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出场逻辑和中国教育现代性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哲学基础两个问题。第三部分“学术试点”主要探究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
改变是人的丰富壮丽的生命力之源,正因为如此,改变让人的生命值得体验。本书通过对改变是什么、改变为什么、改变办什么、改变史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改变观是什么的分析,历史和逻辑地展现了改变观发端、演变、成熟和发展的理论轨迹,客观公正而又简洁明晰地评价了改变观所建树的理论业绩。这对于人们理解改变观的实质是极为重要的。
本书有一个导论、十二章正文、一个结束语。导论提出,“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是马克思开辟的理论创新道路,我们应当像马克思以及法兰克福学派、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那样,通过走“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道路,解决新问题、总结新规律、构建新理论。正文前四章探索了青年马克思的哲学发展道路,揭示了马克思是如何在关注现实、吸收同时代哲学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以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理论背景,力图用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成果重新阐释已经成为常识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被忽视甚至被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点;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又未充分论证,同时又契合着当代重大问题的观点,并明
本书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文本解读的根本路径,对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进行解读,以期在时间坐标的维度上,真实再现马克思自身思想成长发展的历程。以1845年马克思发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被恩格斯称为“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为标志,并因此为基本界线,将1845年之前马克思的思想成长历程称为早期思想的探索
本书是阿尔都塞写于1976年的重要哲学遗稿,可以看作是《论再生产》的哲学续篇。在这部遗稿中,阿尔都塞以得到他本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为基础,批判性总结了此前关于哲学的思考,全面完整地阐释了自己的哲学观,阐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并系统说明了为什么马克思在哲学中带来的革命,不在于创立一种新哲学,而在于开启一种新的哲学实
古往今来,存在形形色色的哲学形态,有讲求个人道德践履的哲学,有叩问生命体验的哲学,有寻求救赎之途的哲学,有追求绝对真理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与众不同,比较而言,它更是一种现实的哲学、时代的哲学、社会的哲学.人民群众的哲学和改变世界的哲学。唐代楷书集历代楷书之大成,一时名家辈出,佳作纷呈,犹如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