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雕版刷印,旨在传承和保护雕版印刷这一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凝聚着中国造纸术、摹拓术、雕刻术、制墨术等优秀传统工艺,是中华传统科技文化瑰宝,更是人类文明凝结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民族文化气息,需要中华民族一代代人努力保护和传承下去。本书旨在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
(国新出审[2023]1987号)本书稿系2015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第六届中日佛学会议”的论文汇集,收录了与会专家学者关于中日佛教方面的研究论文十余篇。如:《法华经》在印度的形成及其思想、吉藏对《法华经》和《华严经》的比较研究、《法华经》与智顗的教育实践——以化他与自行的关系为核心、《法华经》受容在日本的展开、光
本书在充分发掘辽金元史料,努力吸收、借鉴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视角出发,着重研究了金代佛教发展的历史基础与发展历程、佛教制度与仪轨、佛教信众与寺院、佛教宗派与佛学思想、佛教文学与艺术等问题,勾勒了金代佛教发展的整体面貌,构建了金代佛教研究的学术框架。书稿在注重金代寺院功能、僧团管理、信众组成等
玄奘法师经典译丛是陕西出版资金资助项目,是将玄奘法师的经典著述、传记等进行英译出版。该丛书包括《大唐西域记》(汉英对照)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汉英对照),对弘扬民族精神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具有重要价值,且提高海外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尤其是对西安历史与传统的深入理解。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汉英
本书分为六章,分别从佛教“格义”辨析、《道行般若经》历代异译要点比较、《道行般若经》题解、“格义”视域下释“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格义”视域下“五阴”的发展、“格义”视域下“本无”的发展六个方面进行《道行般若经》“格义”研究。
作者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了佛教禅学在印度的思想历程。本书分为两编,第一编说外道禅,第二编说小乘禅。其关注点是前佛教时代有代表性的宗教家之冥坐主张,涉及了从印度吠陀经典、奥义书到印度小乘佛教的祖师禅行法。
本书以文字校勘、词语训诂、句子训诂、偈颂训诂为经,以广义语义场理论七要素为纬,对《五灯会元》做了全面的训诂研究,是寻求训诂学新思路、正确理解禅宗典籍的新成果。主要研究包括33处校勘,57处词语训诂,36处句子训话,11条偈颂训诂。校勘研究部分在广义语义场理论的统摄下按照校勘四法的顺序递次校勘,训诂研究部分着力从语言习惯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为弘扬翻译精神,促进中外文明互学互鉴,郑重推出“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该文库有着明确的追求:展现中华翻译家的经典译文,塑造中华翻译家的精神形象,深化翻译之本质的认识。该文库为开放性文库,入选对象系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翻译家,每位翻译家独立成卷。本书是“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之一,所选翻
本书稿“贡唐·丹贝仲美文集”共11册,根据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32开版《贡唐·丹贝仲美文集》第1-11卷修订出版。书稿为古籍文献,原文献成书于18-19世纪,收录《贡唐教诲》《水树格言》《随笔漫谈》等192部著作,内容涉及藏传佛教理论、宗教哲学、藏族传统文学、人物传记、寺庙清规、语言文字、语法修辞等文化多领域,是
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佛教研究权威,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羡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切入,修正了原来的很多假设,考证了佛教是间接传进中国来的,对佛教的起源、流变、传入中国等重要方面做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分析。全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经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羡林先生重要的佛学研究成果,呈现季羡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