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重构——发展的伦理审视》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发展伦理学为理论基础,积极借鉴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紧紧围绕什么是“好的发展”和“如何发展”等价值性问题展开研究,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程中遇到的价值选择问题探寻答案,以指导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实践。
本书在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史学期刊进行系统考察的前提下,以史学期刊与近代史学的互动转型为视角,揭示了史学期刊在近代中国之西学传播、人材培育、史学思潮之形成等方面的作用。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六十年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思想进程、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王权主义学派、关于“王权主义学派”问题的对话、20世纪中国的史学方法论研究、在陆学界河洛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等。
《中国史学史讲义稿》为作者五十多年来开始“中国史学史”课程的讲义稿,生前屡次修订,凝聚着作者毕生的教学成果和研究心得。本书是一本独具见解和特色的高品质教材,在学界有着重要的学术影响。本书由朱维铮先生的弟子据遗存的手稿整理而成。
《重建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试图论述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对现代性进行的三次批判和重建,以及他们之间复杂的思想联系。卢梭、康德提出了以理性跨越自然、彰显人道的现代性方案,构成了重建现代性的第1次浪潮。黑格尔综合了康德的精神跨越性与古典经济学对于社会的具体解释,试图以此建立由人类精神认识和掌控的社会生活,这是重建现代性的
《中国新史学之隐翼/相山学术丛书》聚焦于欧美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学者的世界史研究、中国学者的欧美史学研究、台湾地区的新史学这些中国新史学研究中通常容易被忽略的方面。 第一编,选择梁启超和李大钊作为传播者的典型,论述他们对欧美史学的传播,分析其共同的实证主义史学特征。选择鲁滨逊新史学派和年鉴学派作为被
黄展岳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黄先生的考古建树,主要集中在如下的几个方面:先秦考古学研究、人牲人殉研究方面的研究、南越国尤其是南越国王墓葬研究等方面,此外黄先生在考古学术期刊的编辑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本书是黄先生在南越国研究方面的论文汇集(其他方面的建树均有专著的出版),本书的出版,对于南越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
《川大史学冯汉骥英文卷》为冯汉骥先生的考古学、历史学相关论文集,收录冯先生论文、论著共6篇/部,涉及中国古代宗亲关系研究、婚嫁习俗研究、成都永陵考古研究、玉皇起源考、中国古代民间习俗考察、古代神话研究等论题,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结集呈现了冯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也为目前及以后的考古、史学研究提供了便于查阅的文献资料。
《岳麓书院藏秦简数研究》稿是对岳麓书院藏秦简《数》整理和研究的结果。《数》是新发现的材料,它的形成时间不迟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通过整理和研究《数》,发现了大量新材料,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早期数学和秦代的社会经济、法律、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书稿介绍了秦简《数》的整理过程,对简文进行了释读,转写出释文。并从文字
古人所说的“人心”,是指多数人的共同心理,即群体心理。“人心”是影响历史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了解“人心”,也就能让我们更清楚历史。 《朱建军作品系列:焦虑的中国人》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典型群体,从心理的层面,分析“人心向背”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历史轨迹的影响。通过分析特定群体的心理,梳理其心理活动的发展史,以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