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读本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主线,介绍了外感热病和六经病分别对应的疾病的初期、极盛期、亚盛期、轻浅期、衰竭期和终末期。以大字的方式选编了《伤寒论》的原文,配有准确的译文和详尽的解读,并引入了中医药知识的小贴士和《伤寒论》常用中药图,变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用现代的方式将《伤寒论》的古老智慧展
《新编长沙方歌括》是以《长沙方歌括》为参考,将伤寒论113方有关的条文,各方汇集在一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语作为《新编长沙方歌括》诗歌的组成部分,能保持原来韵脚的予以保留。不能保留的,或觉拗口的则重新选择合适的韵脚,汇聚成新的诗歌。使诗歌尽量接近原文。其中大部分是首次尝试与《伤寒论》原文关键词结合,创作的新诗歌。既
本书是民国医家临证论丛中的一种。民国时期,中医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时刻蒙着遭遇废止命运的阴影,唯有在受到种种限制的条件下,坚强地抗争图存、自强发展。这一时期的医家非常重视传统学术的继承,对内经、伤寒、金匮、温病、针灸、推拿等均有深入的研究与临证心得,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医临床的发展。本书选取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
本书共计五卷,前三卷是余氏结合云南本土风情、社会文化、气候条件等对《伤寒杂病论》条文进行深入剖析,并汇集云南诸位医家临床经验增补方论;后两卷为《卒病论》上下卷,是余氏总结自己及诸位同道的临床经验汇编而成,该部著作系仲景之学在滇西多民族地区临床的应用、理论的总结、经典的传承。
本书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将宇宙间大气的气化和人体的气化进行了诠释,同天、地和人的时相变化规律结合起来,形成了气化时间医学的概念,并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这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及辨证论治的思想,从而用来指导临床诊疗。这一论述,对于中医理论是一个创新,对于临床诊疗也有一定的作用。目前在理论研究方面,很多人有一种
人人读得懂,家家用得上的图解经典,聘请中医专家、业界资深学者精心编译。集权威、通俗、精美、趣味于一体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愈防复。我国现存早的中医学典籍,被誉为传统医学的群经之首。
全书共五章,包括总论、五运六气、气病证治、脏系气病、气证常用药物,对气证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和深度思考。本书深论气为生命之本,一旦人体气的活动停止,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不管五脏六腑形态如何正常,不论组织结构、基因、蛋白质等形态如何正常,一旦离开了气,所有的五脏六腑、组织结构、基因、蛋白质等均即进入死亡状态。本书还详论气病证
本书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来考察《黄帝内经》中的神话历史,通过揭开以神话面貌笼罩在早期传统医学发展上的面纱,理解中国医学文化渐进的内在动力,以及它与华夏文明其他方面的互相影响。在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志等研究成果的支持下,新面世的材料与传世医学文本互证下,《黄帝内经》及其所代表的传统医学,作为华夏传统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有新的
《素问玄机原病式》,金代刘完素著,约成书于1152年。作者精研《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将病机整理归纳为五运主病与六气为病两大类十一条,并对各条病机逐一阐发说明,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本书重点论述了火热致病的理论,反映了刘完素的寒凉派学术思想,是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著作,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书参考诸家注本,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白话解。全书共81篇,主要包括原文和白话解两部分,其中白话解通俗易懂,在词义、句式、词序上与经文相互对应,揭示了《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的奥旨,并以口袋书的方式呈现,便于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