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中俄蒙三国元首会晤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获得俄方和蒙方积极响应,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部分,中蒙俄经济走廊有两个通道,一是从华北京津冀到呼和浩特,再到蒙古和俄罗斯;二是东北通道,沿着老中东铁路从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到满洲里和俄罗斯的赤塔。201
欧亚经济联盟一成立就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兴趣,有关该组织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涉及多的问题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建设相对接的路径和保障。但在学术研究以及有关部门筹划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合作等领域,学者与政府人员遇到了其基础文件《欧亚经济联盟条约》只有俄文版的尴尬。为此,编译者将俄文版《欧亚经济联盟条约》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认知中国当代发展巨大成就为目的,编写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辅助案例教材,在西方经济学专业课中引导大学生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
本书以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综合应用空间计量方法,对中原经济区所辖的30个城市进行识别和检验。依据空间趋同俱乐部的特征,构建了中原经济区空间俱乐部趋同影响因子分析框架,通过对影响因子的筛选和严格的双重检验,确定了各空间趋同俱乐部的重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强度,探讨了空间趋同俱乐部的形成和演进机制,
《南方丝绸之路丛书:老路新观察》以实地考察为主要视角及资料来源,以文化传播与交流、民间文化、旅游文化等为重点,从世界古代文明与古蜀文明在文化上的联系看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以考察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论述南方丝绸之路中缅印段、中越段陆路交通的经济文化。
本书接续了国内外学界十几年来对于大分流问题的关切和比较史学的研究路径,深潜入大分流发生前的几个世纪,探讨促成大分流现象的深层逻辑。与彭慕兰(KennethPomeranz)的经典著作不同,本书主要从政治视角观察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进程,由此发现: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空间规模是促成大分流*根本的原因,在大分流真正显现之前的几
本书是根据上海市社联推出的东方讲坛文化中国主题系列讲座整理而成,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讲座邀请6位研究上海经济史、金融史的专家学者,从近代上海经济出发,体验城市成长的嬗变,感受一个变革时代的辉煌,追寻上海这座魅力都市在日新月异发展中*初的源头。上海这座城市在欧风美雨的入侵之下,迅速成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轫场域。
《过剩之地》令人信服地证明美国政府干预的传统由来已久,且非常强大,但为何政府干预力如此强大的美国,却没能遏制自己在发达国家中居高不下的贫困率?历史倒退回19世纪末,彼时美国爆炸性的经济增长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农业利益促进运动。这场运动使得美国联邦政府确立了促进农业利益的税收和金融政策,这些政策没有带来欧式福利,却非常讽
《中国西部民族经济调查》(2017)是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于2016年组织的“中国城市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成果。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通过调查我国十四个省市自治区,3959个家庭,9108个个体的个人特征、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试图回答关于我国城市民族聚居区与相邻社区的各个少数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民族聚居
消费习惯形成类似于一种谨慎行为,较强的习惯形成会导致较低的消费倾向。结合中国20世纪90年代后不确定性的大量涌现与居民消费谨慎程度的不断增强,本书从习惯形成视角实证研究并比较中国城乡居民1995-2014年间的消费理性。消费理性与否将为我们制定有针对性的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增长进而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