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自公元7世纪藏文创制,并以藏文追溯世代口传的历史、记录藏族社会生活、翻译佛教典籍以来,藏学研究便开始步入历史的视野,并为今天的藏学研究积累了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藏学研究文丛内容包罗万象,包括了藏族的历史、宗教、文学、民俗、格萨尔王传……本套丛书有不同于其他书籍的特点:一
从信仰基础方面来说,吐蕃王朝崩溃后,佛教从统治阶层开始向民间渗透,借助大家所熟知的苯教的方式方法,为群众治病、占卜、消灾、祈福,宣讲佛法,解除因战争造成的痛苦和烦恼。佛教界内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过上下两路弘法,从西到东修建了不少寺庙,恢复了一度中断的戒律传承,改变了崇密不懂密法、修行不重理论、学佛不受戒律的混乱现象,
藏密是藏传佛教的精华所在,从历史发展上来说经过了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个阶段,陀罗尼密、持明密、义理密(方便密)和词句密(果密)四种形态,使密教从*初的咒语念诵发展到一个具有组织系统、教理系统和信仰系统的学术宗派;从传播的地域上讲,密教可分为印密、唐密、藏密、滇密、东密等,由于翻译和理解的差异,有真言乘、持明
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是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之外形成的三支佛教(另两支是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之一,它不是印度佛教的简单移植,而是以印度佛教的思想为基础,吸收了藏族原始信仰苯教的仪式仪轨、神灵观和其他宗教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吐蕃王朝的灭亡使西藏进入分散割据时代,在经过长期的战乱后,割据势力都把重点放在发展经济
根据宗喀巴大師在本書中的研究,《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是无上密法的根本,为龙树菩萨所传密乘次第。而父续密集修法中,圓满次第以專住“伊”“旺”二字(乐空无別、空、悲二谛无別),并以三远离三摩地、二谛三摩地为具体修法內容。在《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中,宗喀巴大师抉择“三远离三摩地”的步驟,修“身远离”五蕴、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唯识通论,法相学,瑜伽宗综述,论文三篇。
《中国佛学》是中国佛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佛学研究学术刊物,其宗旨是以展现中国佛学院为主,兼顾与佛教学术研究相关的专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促进教内外学术交流。本刊以汉传佛教教史、义理研究为主,同时也刊登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与佛教文化相关的研究综述、动态等。
本书是广西象州六祖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主题集中于六祖慧能文化研究,主要从文本研究、行迹考证与继往开来三个方面,并借助大量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对六祖慧能的诸多细节进行了揭示和探讨。本书有诸多创见,对于慧能文化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对《楞伽经》的原文今译和串讲,在本书中,南怀瑾先生为读者清晰地理出此经头绪:经中首先借大慧大士之口,提出108个人生思想哲学问题,但佛陀并没有一一作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心、说性、说相,对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分别加以辨析,然后引向形而上的第一义谛,指出一个心物实际的如来藏识作为总答,指示空有不异的事
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早期禅宗的人物和史事的著作。内容规划周密,兼顾禅宗史的整体线索和各个节点、关键人物。描画人物,笔法生动,只需几个故事,各位大师面目纤毫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