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从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常见、常用的基础汉字110个,每个汉字给出其自甲骨文至楷书的字形,让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每个汉字字形演变的过程;另外,每个汉字都配有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和一幅形象生动的彩色插画,帮助读者以背诵诗歌的方式快速记忆字形字义;接着,再用一段简短、直白的文字,对每个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三个方面,作概括性的
《简帛研究二〇二三(秋冬卷)》共收录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简牍帛书研究论文26篇,内容涉及简帛文字校释、文义辨析、残简缀合、文本解读与书评,利用简帛材料研究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评介简帛学最新动态、成果,能反映当下简帛学研究的前沿进展和热点问题。本书为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项
本套书为“中国近代考古学文献丛编”的“考古现场”篇,共分为16卷,如《甘肃考古记》《中国西部考古记》《岐阳世家文物考述》《正仓院考古记》《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罗布淖尔考古记》。本套书收录了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左右出版的考古现场研究著作,包括国人原著以及译著,并以高质量的影印的形式,为读者呈现当时
本书吸取几十年来敦煌学界的研究成果,用十个章节,从敦煌艺术中提取佛教艺术、人生道德、天文地理,敦煌人的民俗风情、游乐活动等关键词,以及敦煌莫高窟在近代被发现、被诈骗、被盗窃,导致文物流散的历史,用通俗化的文字和丰富形象的图片,全面介绍敦煌文化。
本书记录了作者两次考察中国陕西、四川地区的墓葬及佛教建筑的考察成果,书共四章分别介绍了陕西、四川、南京等地的墓葬与佛教建筑,共有照片及手绘图190余张。
本书精选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收藏的龙泉青瓷100余件(套),时代自北宋至明,器形包括瓶、壶、罐、碗、盘、杯等生活用器和陈设器,釉色和装饰方法多样,其中精品多多。图片质量好,器物说明详尽。
本书为《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的第六册,收录包山楚墓出土的全部有字竹简280枚及签牌30枚。包山楚简1986年出土于湖北荆门一座战国楚墓中,共448枚,其中有字简280枚。竹简内容包括文书、卜筮祭祷记录和遣册,这批竹简资料对研究楚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社1991年出版了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著的《包山楚简》一书,
本书为南越王博物院展出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的同名图录,是粤港澳大湾区联合考古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图录分为三部分:“南海Ⅰ号”的困惑;“南海I号”的旅程;广州出发的密码。本书通过图文资料,将广东佛山南海诸窑、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海Ⅰ号”沉船关联,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及文献研
纵观历史,华夏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始终一脉相承。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因相对封闭的特殊地形地势,遗存的古代文物,无论是地下还是地面,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毫无疑问,山西是全国省份中保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的基因库之一。清华大学与山西省自2016年双方签订省校战略合作协议以
本书对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脉络加以梳理,将不同朝代、不同时期铜镜的基本特征、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铜镜镜种加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