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十书》是西方古典时代幸存下来的建筑全书,也是西方世界有史以来重要的一本建筑学著作。可以说,一部西方建筑史就是一部维特鲁威的接受史。两千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师和理论家对于维特鲁威的认识和评价,折射出建筑观念的流变,也决定了西方城市与乡村的景观。除了建筑史的价值外,它还是一部真正的古代文化百科全书,广泛涉及
《现代建筑理论的历史,1673—1968》是一部关于三百多年来现代建筑理论的通览性著作。作者在具体的理论叙事中频频跨越时空,追溯各种理论的发展脉络,令人信服地呈现出现代建筑观念的发展历史。同时,本书又呈现出一部建筑观念的“问题史”,作者着力讨论了“现代”框架下不同时期各国建筑师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
《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生态与地域建筑走向》旨在将河西走廊地域建筑放入丝绸之路宏观的生态体系中,溯源河西地域建筑庄堡建筑文化特征的缘起,确立河西走廊以防御为特征的地域建筑生态类型,研究该符号建筑精髓在现代建筑中的延续显现;同时,通过村堡-军堡-城关建筑的细部比对和年代考证,论证地域建筑形式的出处,目的在于突出河西庄堡地域民
因为种种原因,现代主义思想、现代建筑在20世纪的中国发展之路上尚未被认真对待过,如同裹着一层薄薄的纱,灰蒙蒙的让人无法直接触及;而中国建筑师从何时开始真正拥抱现代主义思想、现代建筑也是众说纷纭,如同一个时代的片断,被迫地让人漠视与遗忘,更无须谈及与世界现代建筑的交互辩证了。《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1920-1960)》
《中外建筑史(第三版)》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以及高职高专建筑设计类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编写而成。本书共分为20讲,主要讲述了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及近代建筑、外国各历史阶段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此外,本书还进行了“互联网+”
在明清北京,城市建筑与朝廷政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能否把北京看成一座政治的建筑?这个政治的建筑是如何被设计和构筑而成的?中国人如何在构筑房屋、营造城池、贯彻大规模水利土木工程等各种尺度上设计空间布局?长城、大运河、帝国京城及紫禁城宫殿的建造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它揭示了权力的运行,美的形式,还是关于人的存在的世界观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与罗伯特·文丘里所著的《建筑复杂性与矛盾性》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他认为群众不懂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他认为赌城拉斯维加斯的面貌,包括狭窄的街道、霓虹灯、广告版、快餐馆等商标式的造型,正好反映了群众的喜好,因此他在《向拉
占地达2.72平方千米的天坛是用来做什么的? 巨石阵真的是外星人的杰作吗? 让世界为之着迷的埃菲尔铁塔到底有什么神奇的? 吴哥窟究竟是陵墓还是一座城市? 什么建筑居然建了几百年才完成? …… 从人类最初的避风所,到为抵御敌人而建造的要塞;从执政者的陵墓、宫阙到代表着宗教传承的寺庙……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1945年以来的世界城市设计
蒲仪军著的《都市演进的技术支撑(上海近代建筑设备特质及社会功能探析1865-1955)》是关于上海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以上海近代建筑设备特质及社会功能探析为出发点,将核心问题聚焦于近代建筑设备演进与上海都市现代性的关系;以上海建筑设备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为研究的时间区间和纵轴,分别从技术、制度、产业和文化等方横向切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