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作为既定的概念,清末已经走入死角。但是其考据方法,以及效法古文经师从小学入手,说经不流于空疏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却在后世学人中引起共鸣。民国时期,是否谙熟清代汉学家们的考据方法,甚至成为学术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准。学术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晚清汉学研究是中国学术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作为乾嘉汉学的延续,晚清汉学有其自身
《微观记录:1840——1949》内容杂而不乱,系笔者多年读书所得。或出自当事人的回忆,或出自正史记载,或出自野史杂谈,皆言之有据,并无一丝杜撰。紧紧围绕近代中国展开,从微观视角对这一时期进行尝试性解读,力图将难以触摸的历史重新展现出来,以期引发我们的共同思考——究竟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历史。
1912-1926年,柯树勋在思茅厅任同知之职,其间,他实地考察了普思边区的历史沿革,民族情况、土司制度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边方略。这些成果均收录于其撰写的《普思沿边志略》一书之中。1935年,国民政府行政院隶属的农村复兴委员会主持了对云南农村的调查,并形成了《云南省农村调查》一书。该书用大量的数据,从不同的角度,
《追寻真实的民国》所选11篇文章,是我在学习和研究民国史的过程中写下的一些心得,大多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专业刊物,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中华民国史》一书中发表过。它们的共同特点,或许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求真。换句话说就是追寻真实的历史。不管它们今后能在多大程度上经得起历史的
《近代史资料》的主要内容有抚东奏稿(七)、李鸿章等致陈鼐手札、庚子天津保卫战史料一则、康有为未刊函电稿、血钟、安福秘史(二)、中南银行档案资料选编等信息。为读者更详细的展现了中国近代史的详细信息。
《近代史资料》的主要内容有抚东奏稿(八)、曾国藩致沈葆桢手书五通、弢园随笔、清末实行世界标准时史料、辛亥革命时期新编《三字经》三种、知识青年从军记——张谦日记(上)、台湾省收复计划大纲、政治协商会议经过检讨等。
祁龙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近现代史研究专家,尤其是太平天国史研究方面的巨擘。《祁龙威学术论文选》辑录了祁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至2012年发表的11篇文章,内容涉及清代历史、学术史、太平天国史、文献考证等方面内容,篇篇均有创见。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百年晚清,泱泱中华究竟发生了什么?皇帝、朝臣和平民都做了些什么?嘉庆、道光、咸丰到慈禧再到溥仪;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再到袁世凯;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再到孙中山……晚清最后一百年,距离今天这么近,但我们其实并不了解它。“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君主立宪”为什么均告失败,最后必须革命,历史
本书收录了欧洲画家绘制于19世纪19世纪50年代的30幅铜版画。近代中国的记忆,并不完全是割地赔款的耻辱,透过一幅幅精致的铜版画,重新描绘出百年前优雅靡丽中国的景象:官府的晚宴、北京的灯笼铺、宁波的棉花田、天津的游医等……这些生动的细节丰富了我们所了解的大历史。30幅版古画如一个个取景框,将我们带回至150年前的中国。
《我在中国的童年》1887年在美国波士顿出版,由晚清“留美幼童”用英语写作,它从帮助西方人认识中国的角度,记述了19世纪中国的社会习俗、风土人情,展示了19世纪中国私人生活的真实面目,对今天的国人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有很大帮助,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让人们感兴趣的部分是李恩富在书中生动描述了当年他是如何从中国南方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