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影印出版形式,再现民国时期五当召蒙古文历史档案,以供广大读者详细了解五当召深厚文化底蕴。该档案,主要有民国政府与五当召寺庙之间的往来文书,共计1000余件,内容涉及包括五当召在内的包头地区乃至内蒙古地区的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等各个领域。包括:民国时期在五当召膳召地内开垦、开矿、置办产业及由此引发的纠纷等文件;五
《苯教远古历史源流:藏文》由琼布·洛追坚赞著
以中国通史、西藏地方史为大背景,对佛教在西藏流传的进程作了理性的总结,论述了各教派的教义教制,揭示了佛教与西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的密切关系。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集中探讨中古时社邑与佛教的关系。下篇主要是研究敦煌写本社邑文书的相关成果,涉及敦煌写本社邑文书的内容和价值,敦煌社邑的教育与教化功能,敦煌私社的义聚及春秋坐局席、丧葬互助等活动,敦煌的渠人与渠社与女人结社等问题。
《中国佛教史》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教育家、佛教家蒋维乔居士在日本学者境野哲先生《支那佛教史纲》基础上撰写的一本从目录学角度探究佛教流变的优秀著作,对民国以后的中国佛教研究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堪称经典。特点为简要系统,不乏卓识;语言畅达,不失曲雅风趣;资料丰富,存厥存疑。在今日仍不失为一本了解中国佛教历史的基本读物。
《佛学研究十八篇》集中收录了梁启超各类佛学文章,这些论文基本上是梁先生在接受了新的研究方法后的学术成果,它又反映了从传统佛学向现代佛学研究转向的特点。本书的特点是,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佛教的兴衰流变,以及相关的事项作了扼要的阐述。内容叙及:佛教的产生,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阿育王、迦腻色迦王的护法事迹,印度境内佛教宗
本书着眼于中国佛教的历史,以禅观影像为主题,深入分析了大、小乘经和论中的禅观内容、技术、原理,探索禅观在历史、文本、宗派中的演变机制。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以五位百法、四分三量为基础的认知体系论,以心识三能变为框架的认知建构论,以法相三性为核心的具身认知论,以瑜伽止观为研究方法的认知实证论。
本书以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西夏文《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为研究对象,对该经的全部存世编号进行了系统梳理。以西夏仁宗仁孝时期的校译本为研究底本,同时参校惠宗秉常时期的初译本进行了全文对勘和释读。本书通过对同一部佛经新旧两种译本的综合对勘,明确了西夏文献中存在通假现象。此前,学界对这一问题未见任何研
《禅悟的实证:禅宗思想的科学发凡/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从古今、中外、文理三个维度,围绕禅悟揭示真性这个出发点,依据新科学及其哲学研究的丰硕成果,特别是有关当代物理科学、心脑科学、数理科学、混沌科学等的新成就,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中国禅宗的元逻辑哲学思想、表现形式以及现代意义。在具体内容上,主要是从文理学科交叉的角度,来对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