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周易》为底本,把《周易》以讲读的直白语言阐释出来,以六十四卦的六爻为线索,根据六爻的时位、爻辞等,从中梳理总结,得出结论,认为六爻喻示了人生的六个阶段、六种状态,以“人生六步曲”的全新提法展示出来。具体内容包括:初爻多潜;安心居于下位;成功源于能做好小事;用恒处事,不急不躁;少说话,多做事;直面错误,及时改正;
本书是易学专家张其成教授全方位释读《周易》与中医关系的代表作,内容凝聚了张教授二十余年研读《周易》、感悟中医的心得体会,书中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将“气”“阴阳”“五行”等中医理念与《周易》之易理相结合,探寻易学与中医的关系,为我们解开生命的秘密。具体内容包括:西方对人的界说;中国的“人学”特征;巫——易与医的源头;生命
本书围绕“生活儒学与现象学”,系统论述了生活儒学的问题意识,生活儒学与现象学的关系,生活儒学的三大观念层级:本源观念(生活感悟)、形上学(变易本体论、超越本体论)、形下学(中国正义论、儒家知识论、诗学)以及生活儒学的其它维度(诠释观、时间观、历史观、宗教观)等等问题。
本书在吸收前贤成果的基础上,对易的解说,既主义理,又该象数;结构清晰可循,先解字义、爻位、爻数,复说卦义、爻义、传义,为读者学易之佳本。本书原为国家社科出版基金项目《十三经恒解》之一种。校笺者对本书有关易学问题及版本异同参照10余种易学著作,为之校笺,扩大了读者的学易眼界,对理解本书助益甚大。本书作为“槐轩学派”的创新
本书收录了《周易》《尚书》《诗经》《礼记》《论语》《孟子》《战国策》《庄子》、贾生、董生、司马长卿、贾君房、司马子长、杨子云、刘子政、班孟坚、韩退之、欧阳永枧的文章。吸收了曾国藩兼取子类、史类的做法,也吸收了姚鼐一脉相承的作文体道的工夫路径,推高儒家经典的地位,将儒家经典作为一切文章的本源。
《论语》堪称中国经典文化中的元典、同时也是一部原生态的孔子的思想记录。鲍鹏山教授——《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团中央“青年之声”国学教育联盟副主席,作品被选入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本书中,鲍教授将《论语》分为孝悌、谨信等不同主题进行讲解。根据当下的社会现状对《论语》中的所蕴含的的意义进行了多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不生搬硬套地讲解成功学,而是从作者自己阅读《道德经》、理解《道德经》的角度,结合很多实际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以及富有哲理智慧的小故事,讲解自己的阅读所得,全书行文通俗易懂,所悟所得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深入浅出,并给出了现代人际关系的建议,使人读之如品茗,守住一颗安静平和心,同时也使普通读者多了一个了解国学经典
本书分五章论述《孟子》一书的内容、思想,如辨义利、道性善、息邪说、政教守先待后等,是研究《孟子》一书的重要参考书籍。此次单行出版,又附唐迪风诗文杂著数篇及传志交游资料数篇,对研究唐迪风及其子唐君毅学术渊源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杨少涵教授在《中庸》学研究方面的考论性文字专集,围绕《中庸》由《礼记》之一篇升格为“四书”之一经议题,结合汉唐以来的经学史尤其是《礼记》学史,深入系统地分析了《中庸》升经的内外两方面因素--文本自身的哲学性和《礼记》升格与科举的推动,并就历代学者关于《中庸》作者归属、成书年代、名言概念与
本书内容包括“老子思想”“近代老学”“老学与中国思想史”等几个方面的专题,一共二十几篇文章。其中有关《老子》文本的考证,老庄思想的阐释,历代老学研究等多个方面。作者遵循从文献到思想的研究途径,重视老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注重学术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老学研究上升到思想史的层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