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践中,相信他人话语的依据是什么?站在说者和听者的立场上,对他们的要求分别是什么?本书从社会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的视域出发,结合现实生活中众多的实际案例,以陈词证据为核心,围绕陈词信念是如何形成的,陈词是如何得到辩护的,陈词性知识是如何传递的,以及应当如何相信并抉择专家和专家意见四大核心问题展开了系统的、全
比例原则被视为公法的“帝王原则”,当下在全球广泛传播中面临适用危机。为了消除合比例性分析存在过大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弊端,应当通过适度引入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构建多元审查基准等路径,不断推进比例原则的精确化,但又不能过度限缩合比例性裁量而妨碍个案正义的灵活实现。本书跳出了大多以司法为中心的法学传统研究范式,从立法者、行政机
2021年9月25日,环太平洋律师协会东亚区域会议在天津圆满举行,会议聚焦“东亚法治合作新机遇”的主题,共同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修法建言及总结当前仲裁法律实践与国际法治合作的重要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国争议纠纷解决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涉外法律服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书荟萃法治文集,分享法治实践,提出修法睿
本书从园林美学的角度研究《洛阳名园记》,探讨书中的园林审美理想、园林要素的美学内涵以及园林中的审美生活等问题。既注重对审美客体——园林景观的研究,又注重对园林中的审美主体——人的审美生活的研究。 作者提出中国古代园林的生活审美模式有二:一为“燕息”,重在居;二为“嬉游”,重在游。居是生活的基础。《洛阳名园记》中园主们
《中外法商评论》是由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主办的系列学术文集。所含文章聚焦于法律与商业、经济、金融、环境、科技等融合的领域,提倡通过古今中外比较的研究方法,探索国际性、基础性、前沿性的重大问题。卷的主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视野下的民商问题,具体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商法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民法典的视角透视民商法关
本书结合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现状,立足于宪法价值、文本和实践,从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比较法学等不同研究视角,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尝试对我国死刑的宪法控制问题进行体系化的研究,力求揭示宪法控制与死刑制度内在逻辑,并提出死刑制度运行所遵循的宪法原则与界限。本书主要研究死刑制度与宪法价值、死刑制度与基本权利、
本书是关于数字时代个人财产权保护的一本著作,2016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 本书内容全面、资料详实、简明易懂。全书共十章,从知识产权保护、用户协议、互联网技术多个维度展开论述,分析了技术革命如何一步步消解用户的财产权与自主权。作者认为,所有权的概念逐渐走向消亡,用户不得不让渡所有权换取使用权,注册、付费和订阅等新
自福柯开创知识考古学以来,对概念的梳理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一种“清新”范式。作为国内法学尤其是宪法学概念研究范式的圭臬,王人博教授曾提出通过宪法上的十个关键词/核心概念来阐释和理解宪法,并身体力行。这种研究方法和风格,既能通过概念阐释的方法达到学术训练的目的,又能管中窥豹了解宪法的意旨,兼具规范分析、语义建构和历史考据,成
本书以作者多年发表的论文为主体结集出版,其中包括11篇论文,9篇译文共计20篇论文。如下:《民国时期婚姻立法特点及其动因分析》《反性别歧视是个系统工程》,《法制日报》《公民个体法律意识的形成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就业领域性别平等立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2006-2007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关注人
版权战争:跨越大西洋三个世纪的争斗 THECOPYRIGHTWARS ThreeCenturiesofTrans-AtlanticBattle /著者简介/[美]彼得·鲍德温(PeterBaldwin),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纽约大学全球杰出教授(GlobalDistinguishedPr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