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世纪70年代留学法国的文化先行者,陈传兴亲历了巴黎最后的黄金时代,在时代的尾声中收集并纪录下哲学、艺术、影像的种种刻痕,并在之后多年深耕于影像的探索和实践,书籍文本的阅读,哲学、精神分析等领域的思考,从中厚积了丰沛的感悟,最终通过片段式的私人记忆回溯时代的断璧残圭,还原一段或误解重重或鲜为人知的传奇岁月。在散文诗
本书共分为以下5大部分:入罪之前、“不等于不”、“寻衅滋事”、罗生门之判、你的权利。共收录罗翔教授的40余篇随笔文章,罗老师在书中通过盘点一系列社会热点案件,探讨了刑法义理及其适用,盘点了丰富的法治知识与人文理念。作者笔调自省而尖锐,洋溢着责任感与人文情怀。本书不仅启蒙读者的法律思维与维权观念,更可以帮助理解刑法背后更
《在无风的静夜里》是“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被余光中、蒋勋、席慕蓉盛赞的名家张晓风温暖隽永的美文菁华集。张晓风被称为近50年华语文学的一支温柔笔,多次入选小学、中学语文教材。张晓风用其温柔笔触描摹人世间的种种般般,有浓得化不开的情,有厚得举不动的爱,有远得看不尽的生,也有近得摸不着的死。这是张晓风笔下的有情有味的世界。
《大地书写》是一本以散文随笔和书画艺术作品为基础的跨界表达文本。在本书中,有观物,有纪行,有怀旧,有新知,有读书,有读人……作者以敏锐的观察、细致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生动还原了我们居住环境中与大地精神相关的纯朴心灵。作者通过观察和阅读大地上的事物,感悟大地的气韵,发现周围鲜活的生存细节,并借此抒发和延展自己富于感性和诗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在传统中国的话语体系中,代表着两个特别的人生处境。在这两个特别的人生处境之中,“忧其民、思其君”,对家国天下的关怀不因身份之改变而改变。这种顽强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自诞生以来就不曾被中断的原因所在。本书从器物而起,窥探器物之下的先秦文化符号;至诸子层面,寻找支撑五千年不曾断裂文明的精神内核;终
本书以日记体的方式结构全篇,从2017年4月17日起,至2017年6月24日,每篇日记配备了一幅作者在牛津拍摄的黑白照片。作者用直白的文字和珍贵的黑白影像记录了其在牛津大学客座一学期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书中,作者谈时局,谈生活,谈典故,谈童年,表达了对西方知识领域的思考和对人文价值的关怀。可以说,本书是他对时事、人文、历
石韫玉诗文皆系合刊,通谓之《独学庐全稿》(即《独学庐初稿》至《独学庐五稿》),诗集编年,文集分类,有清乾隆嘉庆道光递刻本,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续修四库全书》时收录有《独学庐全稿》,今即以此为底本加以标点整理。
梁启勋为中国二十世纪著名词学家。与夏敬观、刘毓盘、吴梅、王易、汪东、顾随、任讷、陈匪石、刘永济、蔡桢、俞平伯、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詹安泰、赵万里等并为朱、况一脉。“曼殊室”是梁启勋位于北京南长街的书斋名,《曼殊室随笔》是梁启勋1926年至1946年间的读书随笔,全书分为词论、曲论、宗论、史论、杂论五卷,内容横跨词学
《远西草:我的法国文学旅情》收录复旦大学中文系邵毅平教授十年来积累的文学旅游随笔,如《巴黎观墓》《雷恩的米兰·昆德拉》《马赛鱼汤》《流动的盛宴》《莎士比亚书店》等,共三十三篇。收入本书的文章,大都有关法国和法国文学,曾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发表。作者自少酷爱法国文学,名家说部类皆烂熟于心,每思有以表达一孔之见。在近二
荷塘月色//课本里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