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的主要架构:本书是《甲午殇思》的姊妹篇,是30篇"当代史学名家的甲午沉思",每篇10000字左右。本书由张铁柱(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刘声东(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策划、主编。30篇系列长文,将于6月25日至7月25日在《参考消息》上逐日连载。按照处理加工《甲午殇思》的经验,本社将对书稿进行精细加工,全面提升文
长期以来,历史研究似乎存在着一个矛盾:一高深就枯燥,一通俗就浅薄。实际上,历史永远是精彩的,枯燥的只是描述历史的文字。张凌昱、孙兆利编著的《中日竞逐(从西力东渐到甲午战争)》采用了全景对比、大开大合的手法,把西力东渐到甲午战争期间的中国近代史、日本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内容,以活泼的写作风格进行了解读,再现了那段惊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高潮为中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人民历次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及奋发自强的救国运动,分析和总结了历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中国的出路、开放与自强等重大的问题,清晰地辨明了很多近代史令人困惑的问题,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经典名著,
《甲午》根据120年前西方出版的数十种报刊编撰而成的图文书。书中的图片都为第一手的资料,且大部分为首次披露。可以说,这是一本目前少有的以西方媒体视角全景呈现甲午之战的书。 《甲午》共十二章,基本按照战争的时间顺序来处理这些报道,兼顾重要的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全书以图为主,一共收入了400幅当年登载在120年前报刊上的
《中国史话》是一档中央电视台深受观众欢迎的节目,该套图书以时间为线索,以考古发现、历史遗存为视角,以史话的形式,通过几十个专题,将上自5000年以前的中华文明初始,下至20世纪初期风云激荡的五四运动,做了精辟而生动的介绍。该套图书视角独特,理念新颖,读者可以通过大量历史遗存,触摸到历史的脉动,重温往昔岁月里或繁华或激荡
本书是为中国近代史、中日关系史、中国学术史的研究者、教学者参考而搜集、整理、编辑的资料汇编。所搜集的文献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至民国初期中国报纸、杂志中刊载日本法学界、教育界等精英人物围绕清国宪政宪法、银行钞币、财政租税、法律刑政、地方自治、教育、官制的言论、讲义、讲演、论著等200篇,涉及中日两国文化高层交往、两国人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编著的《区域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这一个局部区域为对象,不仅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而且研究一个局部地区能否率先推进现代化,以及区域现代化与全国现代化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书稿课题前沿、框架严整,
《近代文化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编的学术集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主要刊登各种阐述中国近代文化问题的学术论文、笔谈、书评及学术动态,融会各家,推陈出新,为推进中国近代文化的研究而做出新的贡献。本辑收录郑师渠、房德邻、林辉锋等学者所著的17篇论文。
《程将军守江奏稿》收录了程德全于光绪二十九年冬至光绪三十四年黑龙江设省这段时间的奏稿,并收录奏折400余篇,可以说是对新政之前程德全本人在黑龙江地区的执政策略以及政务民生的一个完整再现。奏稿具有原始性与真实性的特点,因而这段资料成为研究近代动荡时期黑龙江相关历史的基本史料和直接的历史凭证之一,是今日之研究者从事相关时期
《近代史资料》内容包括:抚东奏稿(九)、江南乡试题名录、海外宜合公司以救君国演说、庚子北京避难记、章太炎吕潋等论学函札辑注、知识青年从军记——张谦日记(下)、《血钟》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