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誉为“江南第一枝笔”唐大郎文集汇编整理,本卷收录了唐大郎1945—1949年间发表在民国《铁报》上的“高唐散记”专栏的文字,按时间顺序编排,涵盖当时作者所见所闻,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态以及作者生活状态,可谓那个时代的“缩微编年史”。对于研究、传承、弘扬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尤其对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生态极具价值。张伟,上海图
此为誉为“江南第一枝笔”唐大郎文集汇编整理,本卷收录了唐大郎在香港《大公报》刊发的以“闲居集”为代表的诗文,时间跨度1952—1978年;另部分收录“高唐散记”“春申旧事”等,内容涉及当时的人物交往、社会事件、随感等,主体按时间顺序编排,大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生态,可谓那个时代的“缩微编年史”。对于研究、传承、弘扬海
此为誉为“江南第一枝笔”唐大郎文集汇编整理,本卷收录了唐大郎1939—1947年间发表在民国《世纪晨报》《东方日报》小报上分别以“某甲随笔”“怀素楼缀语”为专栏短文,按时间顺序编排,涵盖当时作者所见所闻,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态以及作者生活状态,可谓那个时代的“缩微编年史”。对于研究、传承、弘扬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尤其对研究
此为誉为“江南第一枝笔”唐大郎文集汇编整理,本卷收录了唐大郎1929—1947年发表在《铁报》《东方日报》《光化日报》《沪报》等多家民国小报上的短札诗文,按时间顺序编排,尤其描绘再现了当时艺文界众多人物的“行踪”及社交,将当时“名流”的工作生活状态、聚会场景及人物心理生动呈现,大致可以了解当时艺文界生态及作者生活状态,
此为誉为“江南第一枝笔”唐大郎文集汇编整理,本卷主要收录了1939年8月至1948年8月唐大郎发表在《小说日报》《海风》《诚报》等民国小报上的“刘郎杂写”“定依阁随笔”等专栏的诗文,按时间顺序编排,涵盖当时作者所见所闻,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态以及作者生活状态,可谓那个时代的“缩微编年史”。对于研究、传承、弘扬海派文化、江南
此为誉为“江南第一枝笔”唐大郎文集汇编整理,本卷主要收录了1942年5月至1945年7月唐大郎发表在民国小报《海报》上的“定依阁随笔”专栏文字,按时间顺序编排,涵盖当时作者所见所闻,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态以及作者生活状态,可谓那个时代的“缩微编年史”。对于研究、传承、弘扬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尤其对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生态极具价
当代女作家葛水平的散文境界开阔,情思浓郁而又轻灵自如,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她的文字在时间与生活中徘徊、流连,似一曲人与自然的苍凉之歌萦绕耳边,故乡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充满了记忆中的亲切,回忆中的感伤……作家曾自称是一个“被城市遗弃的孩子”,她文字的底色,正是对乡村的回望,具有柔软的性情和坚韧的质地。她的散
本书是作者有关道教研究、书画掌故、中医文献的文言小品随笔。全书共三卷,分别为“道书札记”、“书画琐闻”、“岐黄小语”。道书札记为作者研读六朝道教文献所作随笔,主要围绕佛道关系展开,颇有发明;书画琐闻以掌故逸闻为主,饶有趣味;岐黄小语涉及医经本草,名医事迹,偶有考辨议论。
大艺术家黄永玉眼中的大艺术家是什么样的呢?在这本具有黄氏独特风格的书中,一代“鬼才”黄永玉用风趣且另类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他相识的那些“比他老的老头”:钱钟书、沈从文、李可染、张乐平、林风眠、张伯驹、许麟庐、郑可、陆志痒、余所亚、黄苗子……这些群星般闪亮的名字辉映了中国20世纪中后叶至21世纪的文化天空。
《改变思维》在距第一版出版八年后,全新修订,增补十万字。本书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说:“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立足中华文明史、世界科技史和人类未来憧憬,写一本批判性的、建设性的、思维性的书,写一本有益于深入和系统思考社会和人生的书。”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本书。教育中重要的不是思想,而是思维。改变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