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近代华侨史研究资料汇编》的续编,汇辑近代华侨史研究资料近百种,内容涉及侨汇问题、华工问题、华侨救济、侨务行政、华侨教育、南洋贸易、华侨年鉴、华侨人物等方面,特别是重点收录了在中国及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地出版的《侨学杂志》《侨声报》《南洋与华侨》《侨务月报》《新会沙堆侨安月报》《四邑华侨导报》《苏华商业月报》等
《天下一统为一家——鄂尔泰的西南治理》以清代雍正时期治理西南的重臣鄂尔泰为研究对象,利用朱批奏折等史料文献,从雍正帝的民族观、两人的君臣关系切入主题,尝试还原鄂尔泰对西南地区土司首领、普通民众以及“汉奸”群体的治理始末。作为“天下一统,华夷一家”民族观的实践与体现,鄂尔泰的西南治理不仅加速了西南边疆地区与内地的“政治一
至少在近几千年,家庭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世界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载体。在近代中国,家庭却沦为革命的对象。本书研究近代中国的家庭革命,探讨这一反常的现象何以发生及怎样发展。在传统政教体系崩溃的进程中,家庭面临国家、天下(世界)、个人、社会等力量的冲击而丧失了其作为社会基石的地位。家庭革命是相当复杂、深刻的,既包括
本书作者以优美洗练的散文笔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详细而又生动地叙述了古代50个清官廉吏的生平故事,展示了他们的廉政思想和为政实践,对于弘扬中华传统廉政文化,提高党员干部的修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着重考察的是,受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1895~1899年清朝统治阶层也开展了如何自救的热烈讨论,并在编练新军、修筑铁路、开掘矿藏、创办银行、推广邮政、改革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实质行动,即所谓“实政改革”。实政改革上承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内核,但在改革的规格、层次和深度、广度上有显著提升;其间发生的“百日维新”,
本书主要以抗战胜利后,中国利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提供的一批援助物资开展善后救济事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善后救济思想。主要是以蒋廷黻为主导的行总善后救济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第二,中国开展善后救济事业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三,中国善后救济事业的组织体系、管理机制。第四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本书又可称为《两汉长者研究》,主要阐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论证了两汉长者的认定条件;二是梳理了两汉长者群体修身齐家、爱国亲民、清正廉洁的政治理想、从政理念、家国情怀及实践,分析了其孕育、发展的社会因素,阐述了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三是分析了两汉长者对乡里基层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领域深厚
★史学名家严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钱穆为“四大家”。而有学者认为,严耕望于四大家的优点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宏大承自钱穆,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决不是幸致的。★学术经典中国历代史家记载政治制度,多偏详中
科举制度作为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的人才选拔机制,历经一千三百余年。《科举传奇/传奇系列》讲述的就是历朝历代科举制度下士子因科举考试而发生的故事。按照隋、唐、宋、辽、金、元、明、清朝代的顺序,内容涵盖科举的产生到结束、科举对读书人的影响及作用、各个时期封建统治者对待科举的态度、科举人才选拔的过程等方面。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
本书所讲的华夷关系是指以中国、华夏正统自居的唐王朝与四夷的关系,讨论的华夷政治关系,也就是以唐王朝为中心,唐王朝与四夷之间建立的政治关系,属于华夷秩序的范畴。以往关于唐代华夷关系的研究,中国学者多是从民族关系或民族史为出发点,追述唐代民族发展以及边疆的形成。国外学者主要是从世界史或国际关系为视角探讨唐代东亚秩序,这种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