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是在19世纪末的中国,由民众自发的一场针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反帝爱国斗争。虽然它不可避免地有着宗教迷信色彩,以及幼稚落后、笼统排外等各种弊端,但它本质上更代表了中华民族反抗列强侵略的坚强意志。全书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在比较全面地介绍了19世纪末期中国遭受列强侵略背景的基础上,着重叙写了早期义和团组织的设厂聚义、同清
这是一部极具价值的研究辛亥革命的资料选编,它将散见于过去50年各期《近代史资料》期刊及专刊曾经刊出的有关辛亥革命的史料予以重新整理,并增加未刊的有关清末民变与社会风潮的报刊资料。其中新增加的记录反映有关清末民变与社会风潮的这部分史料,是张振鹤先生等耗费半生心血,从清末的《中外日报》、《汇报》、《时报》等多种报刊中摘编积
《皇朝琐屑录》、《凭花馆琐笔》两书是浓缩了有清一代历史、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小百科全书,方便今人便捷全面地了解清代历史文化知识;保存了不少已经消亡的文献资料,可以补史志之缺,有利于今人深入研究,为清史和四川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史料。
本书共收录档案100件,均来自四川省相关综合档案馆。其中:四川省档案馆69件,成都市档案馆4件,新津县档案馆21件,会理县档案馆6件。档案起止时间为光绪十六年(1890)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 本书共分三部分,所辑档案原则上按档案形成时间先后依次排列。档案形成时间缺日期者,排在当月末;缺月份者,排在当年末。
从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世界资本主义进入迅速上升时期,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增殖为目的的新经济,驱使西方资本家把人口众多、国力孱弱的中国作为其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壁垒面前,西方的工业品很难找到市场,屡屡亏损。于是,英国商人开始利用鸦片这种特殊商品,作为打开中国门户的重要手段。鸦片的泛滥,
由于东西方在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基督教自唐代传人中国起,便因与中国政教礼俗的冲突而备受国人排斥,《教案史话》是中西方文化在交流和碰撞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现象。但是,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在华的传播已不属于正常的文化交流范围,而是以不平等条约为依托,在洋枪洋炮的庇护下,强行切入,从一开始就和列强对华的殖民扩
政府有效性的高低关系到政府能否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发挥积极而适当的功能,关系到其他社会主体推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性的发挥,也关系到良好社会环境的塑造和社会合作机制的建立与有效运行,对于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深入研究政府有效性不仅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
《武昌起义前后在华日本人见闻集》是为纪念辛亥武昌起义爆发100周年而编译的。本资料从涉及的时间范围来说,分为武昌起义之前和之后两个部分。武昌起义之前的日文资料,是从东亚同文会的“支那经济调查部”在1908年5月至1910年6月间所办半月刊《支那经济报告书》(共有51期)中选译的有关中国时事的报道。武昌起义之后的日文资料
《中国近代史》阐述了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其中着重叙述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及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进行的种种探索和尝试。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权威学者金冲及先生从中外学者百年来浩如烟海的论著中,精选有代表性的研究谂文100篇,内容包括辛亥革命的总体评价,清末民初新的社会力量,革命派的组织、宣传和武装起义,立宪派和清政府的表现,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西方列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