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大一国文课是一门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从1938至1942年间,由杨振声、朱自清、浦江清、罗庸等人主持参与的大一国文编撰委员会编订了《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作为大一国文课的教材。《西南联大国文课》根据国家图书馆所藏《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予以校订整理出版,由刘东作序,并附有朱自清、浦江清、沈从文、汪曾祺
《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系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经典。本书撷取《五经》中的精华,原文标注拼音,配有插图,并对原文大意作了串讲。选文精益求精,内容有益实用,生动活泼的版式帮助小读者轻松愉快地看图诵文。
全书精选以儒家为主的20本先秦经典,便于读者从《论语》中领悟“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大道理,从《大学》中把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问,从《中庸》中感悟”无过而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从《孟子》中汲取浩然正气和大丈夫精神,从《荀子》中获得”以礼治国“的思想精髓,从《管子》中汲取“民本”的思想精华,从《老子》感悟“道
1.《十三经恒解》不同于《十三经注疏》所代表的注经传统,它以简明实用的“恒解”为核心,辅之一以贯之的逻辑解析,称为“贯解”,再殿之以“附解”,深化补充。这种研究方法对破解乾嘉汉学考据的迷恋,以及道、咸以后兴起的宋学义理的空疏,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传统经学的现代应用开辟了新的路径。 2.作者刘沅为晚清四川卓越的教育家
北大是我国**所国立大学,也是近代**个以“大学”身份建立的学校,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高学府的学统。在过去的岁月中,蔡元培、胡适、章士钊、马叙伦、冯友兰、朱自清、顾颉刚等知名学者为北大国学的研究做出了各自卓越的贡献,已逝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老先生*是提出了“大国学”的观点。可以说,他们对国学的反思、研究、继承和推广
本书为《四库全书选刊》子部中的《医典》,共70册,内容包括内经素周、难经本义、伤寒论注释、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方等。
本书分为:十周年纪念专页(一);《诗经》研究;三礼研究;经学文献;书评·书询共五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各明一意”与“《易》外别传”——《四库全书总目》对宋元明儒《易》学的评论、摄盛及其流衍等。
《国故论衡》是章太炎先生的重要著作,自二十世纪初问世以来,备受注目。《国故论衡》出版的最早版本为日本秀光社1910版,我馆早年亦出版过此书。目前出版的此书多依是书。《太炎先生著述目录初编》对此已有记述:“谨按:《国故论衡》有先校本,庚戌年五月日本国学讲习会刊行。先校本修正二十四则,先师自书眉云:‘此初校本语亦有校定本所
《中国经学史论著选编》介绍经学萌发于以农立国的宗法制下的古老中国,其经典为古代中国道术之总汇,突出地表现出其学说,理论和思想主张的两重性:既讲因革变易,又标尚平撕、折中与不变;既提倡独立思考,倡说对经书《尚书》不能尽信,要敢于藐视不遵礼义的大人物,又宣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既标尚忠信,又谓“大人
清代今文经学是在江南古城常州“复兴”的。清代今文经学的创始人是庄存与(1719~1788),在清代中叶,以一甲第二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湖北、湖南、浙江等省主考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有《春秋正辞》、《春秋要指》、《尚书既见》等,汇为《味经斋遗书》。庄存与治学不拘汉、宋,讲求“微言大义”。他的外孙刘逢禄发挥外家“庄氏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