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西方现代法律理论核心原理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相关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回应,并借助语言分析哲学的洞见,提出了把常识制度性转化为法律制度的二级模式。本书的研究视角和核心命题为揭示法律规范性的基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深入规范理论内部的理解,为思考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本书从公安人员破案的逻辑艺术、检察机关查案的逻辑艺术、法庭三方审案的逻辑艺术、司法行政惩教的逻辑艺术、公民法人维权的逻辑艺术、权力部门法治的逻辑艺术六个方面入手,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法律人的逻辑艺术,旨在把逻辑作为思维的手段或思维的艺术,巧妙而全面地运用到政法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去,力求开辟逻辑应用的新领域,让逻辑艺术解决政法
《法学研究新兴方法》借鉴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专业领域的新兴研究方法,结合法学学科的发展特点和全球科学技术会聚发展的趋势,探索了法学学科的新兴研究方法,以期推动法学学科的长足发展,并为法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本兼具新颖性和实用性的前沿图书。
本卷设有“民事法论”“商事法论”“罗马法与欧盟法论”“立法资料专论”等专题栏目,共收入文章19篇。其中,既有反映私法领域新近研究热点的文章,也有从历史脉络梳理法律发展的文章,还有从域外角度阐述法律制度以比较研究的文章,特别重视推出对现实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有创新性的成果。在坚持研究传统问题的同时,对于与私法有关的交叉领域也
本书作为跨学科法治发展研究的一个初步努力,主要是从跨学科的视角探讨关于法治建构中的一些基础性的如司法公正与依法裁判、证据规则问题,或者是如公益诉讼这类前沿性的问题,以及死刑这类在国际视野中关涉法治发展的重要领域;同时,现代法治的形成、发展和有效运转与法律职业的性质、法学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跨学科视野下的法律职业与
《芮沐文集》收录了我国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芮沐教授(1908—2011)学术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译文、立法建议、书序、书评、讲义和未完成书稿(不包括芮沐教授已经出版的专著),其中芮沐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德文版和中文译文)系国内首次出版。芮沐教授是跨世纪的学者,其研究涉及民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法哲学等
《荆棘丛》成书于1930年,近百年来一直是美国法学院学生初学法律的必读书之一,是一部畅销不衰的经典之作,在法律学习、法学教育、法律适用等方面指引了无数法科学生和法律人。作者卡尔·卢埃林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法学家,法律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荆棘丛》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面向法学院新生的一系列讲座的成果。在本书中
《跨文化与多元法治》收集了十几篇外国学者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涉及古巴、法国、墨西哥、意大利、埃及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分为四个专题:专题一为多元法治背景下的域外法制与比较法,包括《古巴宪法审查制度的演变与2019宪法提案的价值初探》《对虐待未成年人行为的反思:回顾历史与展望未来》等文;专题二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海外投
《法史学刊》是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中国法律史学会秘书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组织编辑的专业性学术集刊。集刊内容涵盖中外法制史、中外法律思想史、法律文化等法律史学科的各个分支,间或旁及法理学、部门法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法律史学得以滋养的学科领域。《法史学刊
本书为著名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的新作。巴苏教授考察了已经渗透到现实政策世界的新古典法和经济学,剖析了其方法论中的根本缺陷——对执法者和执法对象做出了不一致的假设。基于此,他运用现代博弈论,将执法者和执法对象纳入统一的假设框架,分析了法律如何通过创建“焦点”改变人们的信念,从而影响人类行为,并称之为法和经济学的焦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