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为古代印度音乐艺术。首章为古代印度艺术史概述,第二至六章从古代印度石雕艺术的角度介绍了古代印度的乐器,第七章主要用图片的形式介绍了古代印度舞蹈的手势和基本动作,第八章简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音乐理论,第九章简要介绍了古代印度佛教音乐。
本书共有八十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西域地区的原始乐舞艺术、西域出土文物中的竖箜篌艺术、西域地区原始乐舞中的服饰艺术、西域羌笛的历史考察、西域匈奴的音乐艺术、西域和亲文化中的音乐艺术、西域“摩诃兜勒”之迹等。
本书主要内容为丝绸之路上的古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共10卷,3000幅图。分卷如下:卷一为《美索不达米亚音乐艺术》,卷二为《古代埃及音乐艺术》,卷三为《古代印度音乐艺术》,卷四至卷十为《古代西域音乐艺术》。
本书由上下两篇构成,上篇从学术建构、大歌名实、音乐形态、歌俗传统四个角度回顾了侗族大歌的学术史并从三个维度对其展开传统艺术文化形态的研究;下篇以侗族大歌的当代变迁为主题,围绕国家在场、舞台传统、学校传承、非遗展演、乡村旅游、大歌北漂六种大歌当代化的动力空间展开。全书以侗族大歌为线索,实则更关注的是以群体性、民俗性、地域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音乐的发展、西洋音乐传入和“学堂乐歌”、中国近现代“新音乐”文化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音乐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音乐发展。
《1937年以前的左翼音乐思想研究》是我院雅乌塔罗老师的博士论文。作者立足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国际、国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文艺运动以及左翼文艺开展的时代背景,结合相关文献、论文材料,对1930年以来的左翼音乐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实践进行了深入地梳理,探讨了左翼音乐思想的特征及其本质,总结了其历史与现实意义。论文分为绪论
本书系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蒙古勒津文库》丛书之一。蒙古勒津人把悲欢离合、胜败兴衰往往寄托在“有辞之乐”和“无辞之乐”中,音乐这种万能的符号,始终伴随着本部落人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几百年来,这一音乐形式,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流传于世,蒙古勒津人把它贯穿于生活当中,作为他们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书共11章,内容包括:节奏、音高、音阶、调性与调号、音程、主三和弦、术语和标记、综合音乐练习等。
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乐具有“多元融合”的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和而不同,蕴含着“孝”“和”等中华传统美德。但21世纪以来,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旋律线条整体呈下行趋势,音乐情绪哀而不伤。本书对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乐进行系统调查,书中所用资料均来自田野调查一手资料,将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乐置于中华文化、巴蜀文化语境中加
本书以音乐意义的形而下体现为基础,依次展开涉及音乐本体问题、聆听方式问题、音响结构力问题与听感官事实问题的研究,用碎片缝合、裂隙弥合与论域复合式的表述,依托方法论之道,尝试在形而下的听行为与形而上的听本体之间构建能以通达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