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集和方志中的大量寺院碑记,大都出自于文人之手,相当部分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等,常常涉足寺院,诗文画作也禅意十足。本书作者在广泛收集碑记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综合呈现文人士大夫这一群体的精神世界。作者认为,思想史研究的标签化容易造成宋代理学昌盛、文人工具理性单一化的印象,事实上,在唐宋之变的大背景下,文人士大
本书共10个篇章,80篇文章,以传记的文体,生动记述了在广昌这片红土地上发生的影响深远的典型事迹,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昌苏区军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和英雄壮举,凸显了广昌这片土地深厚的红色底蕴。
本书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出发,描绘王羲之的人生经历与生活世界、思想与信仰的整体面向,以此深入理解王羲之书法背后的历史内涵所在。本书主要分为序章“所谓六朝时代”、第一章“王羲之书法寻踪”、第二章“艰难世间:王羲之及其时代”、第三章“何以度日:王羲之的生活、信仰、思想、艺术”和附篇“王羲之:对其内在的探寻”,描绘了王羲之的鲜活
宜兴紫砂,始于宋代,盛于明清,璀璨于当代。紫砂的发展,离不开一大批知名的能工巧匠;而近现代紫砂艺术的突飞猛进,更离不开七位老艺人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他们出生于清末民初,在民国时期艺术上就崭露头角,初露锋芒,特别是在新中国新时代,他们在紫砂上的技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在当今紫砂界各领风骚的优秀人才,对
本书在相关研究基础上,详证博考,以新见文献,解决了晚明通俗文学、大众文化旗手冯梦龙的里籍、家世出身、早岁成名原因、寿宁任职时间等问题。在晚明时代江南社会背景中,重新梳理了冯梦龙的思想心路历程,揭示出其早岁放任“私情”,中年向“公情”转折,以及晚年的“公情”社会践履。对其人生各阶段重要创作成果,进行了新的探索评价。本书的
本书是一部讲述唐朝诗人生平和作品的历史文化类普及读物。曾经充满灵气和梦想、荣耀与繁华的大唐,也因为安史之乱和后期的溃乱,满是失意与沧桑。千百年来,我们循着那些诗篇名句,无数次神往大唐,也无数次回味那个时代的人物和故事。本书讲述了从隋末唐初到唐朝末期43位唐朝著名诗人的生平经历,以让读者“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人”为目标,
本书是广东知名历史学者张求会教授十年来关于陈寅恪学术研究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全套书根据研究主题分为四个分册。第一册《尔尔区区:“陈寅恪研究”之再研究》是一部学术评论集,主要评论了和陈寅恪研究直接相关的著作、文章。所录文章跨越十余年,评论范围涵盖在此期间陈寅恪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如《陈寅恪文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陈寅恪
本书是一部人物年谱,全书约300千字。李文田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者、书法家,存世著作、作品颇丰,是广东佛山著名的历史人物。本书以年谱的形式,线性梳理了与李文田相关的众多史料文献,全面还原李文田的生平经历,展示了其作为清中期以来佛山地区典型的社会精英,如何通过科举制度以及利用研究金石、考据之学的契机,利用自身所长,在广东省
本书通过名厨名师故事,扩大名厨名师和烹制出品的名菜名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全社会热爱潮菜尊敬厨师,树立名厨名师工匠精神,引领全世界新生代潮菜烹饪人员热爱潮菜,敬业爱岗,精心学艺,刻苦训练技能做好菜点,继承潮菜事业,传承潮菜文化,做好潮菜接班人,为潮菜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本丛书以潮菜发展为中心,通过文化溯源、传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是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苏州府长洲县相城里(今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人。沈周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明中叶吴中文坛首位盟主,吴中四才子同出其门下。本书收录研究沈周的最新论文十余篇,涉及沈周美术、书法、文学、文献等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