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本书系统阐释了从黑格尔之后到当代之间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与思想轨迹。具体来说,分别阐释了20世纪前后的意志主义、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和实用主义,20世纪早中期的前期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和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中后期的后期分析哲学、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树叶、褶裙、皱纹、纸团、土地……小到微粒,大到宇宙,到处都有褶子。与莱布尼茨的单子不同,德勒兹的褶子是物质与灵魂的结合,是世界的小单元。通过不断的弯曲、折叠、展开,褶子创生了世界。注重流变、运动的巴洛克风格与不断折叠、展开的褶子不谋而合。通过分析巴洛克风格的油画、服装、雕塑、建筑、音乐,德勒
《苏格拉底前后》是作者在四篇讲稿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是有关古希腊哲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内容涉及苏格拉底时代前后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等内容。在书中,作者以苏格拉底为分界点,将古希腊哲学史分为四个阶段:苏格拉底之前的伊奥尼亚科学、苏格拉底时期、柏拉图时期和亚里士多德时期。当然,作者并非只探讨这几个人,和他们同时代的其他重要学者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急遽发展的时代。信息爆炸使得人们感到更加迷茫,知识似乎与信息成了同义词。人们疯狂吸收信息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失落。何谓知识?知识与我们这个物种的生存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思索这些问题,对于重拾我们的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海德格尔是公认的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存在论影
卢卡奇是学界公认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作。他提出的对象性辩证法、社会-历史总体、理性与物化等核心概念,都对同时代及其后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他诸派别产生了持久影响,可以说,理解了卢卡奇一生的著述,也就理解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史。 本书以社会发展、时代变迁
完成于1974年的杰作《空间的生产》于1991年的英译出版,使列斐伏尔在英语世界的读者群中获得了更多声望,但他对建筑与城市实际产生的影响相较之下却颇不为人所知。尽管今日各高校的建筑、规划及城市设计专业均普遍地在阅读列斐伏尔,但他关于实践的教诲却少有人领会。这其实无法避免,因为英语圈在接触列斐伏尔的过程中,也同时在排斥浪
苏格兰启蒙哲学是近现代西方哲学史的重要环节。其中,哈奇森奠定了苏格兰启蒙哲学的基调,即把人性确立为哲学研究的主题。休谟是苏格兰启蒙哲学中的关键人物,他在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和宗教学等领域提出一系列激进观点,使苏格兰启蒙哲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里德是另一位重要的苏格兰启蒙哲学家,其贡献在于提出常识原则来反对休谟的怀疑主义
这本书处理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第三个千年之初,是否有一个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出现?书中对卡尔施米特《大地的法》进行一手的批判性分析,考察了这个文本以及施米特总体上的国际政治思想可以怎样帮助我们理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崩溃之后国际体系的纪元之变。书中认为,施米特的国际政治思想是一块垫脚石,能够帮助我们思考当今国际社会
伽利略(GalileoGalilei,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在1572年开始上学,1575年随家迁居佛罗伦萨进入修道院学习。1589年他被聘为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
作为日本岩波书店刊行的古典新读丛书中的一种,本书是对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的讲解,但并非对原文进行逐句解说的笺释。全书分两个部分,上篇书籍的旅行讲述《沉思录》成书背景与奥勒留生平;下篇畅游于作品的世界深入《沉思录》文本内部,对义理进行辨析。奥勒留自述《沉思录》是一本为所有人,又不为任何人所写之书,面对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