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2274094、71834003、71774080)、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22ZDA11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本书对节能减排有关政策协同考虑,较为系统地进行了协同仿真评估,分别从不同的政策视角,研究单一或交叉的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影响。全书共分为七章,
本书针对我国碳中和重大需求,系统介绍了碳中和概念及逻辑体系,剖析相关行业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路径。全书包括绪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低碳化转型与发展,能源低碳转型与清洁能源,煤炭行业低碳转型与科技创新,绿色建筑与智能建造,固体废物低碳循环发展与综合利用,科技赋能低碳经济发展8章。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能源、化工、电
通过对国内外雨水径流污染研究成果的广泛搜集和深入分析,系统地探讨了雨水径流污染的产生原因、污染特征、影响因素、监测评估方法及控制技术,并以南方某沿海流域为例,通过野外观测开展了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及时空分布研究,选取典型农田区、交通道路区、城镇住宅区、农村居住区和施工工地5个不同功能区,分别在雨季的前汛期、主汛期和后汛期进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和重要保障。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
本书以大气污染控制理论方法与技术原理为主线,针对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控制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过程原理、基本理论、数学模型和技术方法等进行阐述,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成果。本书涵盖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学领域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气体与颗粒基本性质、气相与颗粒两相流体动力学、颗粒污染控制理论
本书以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重大需求为主线,主要介绍了河南省典型污染源颗粒物成分谱和排放数据库的构建及高分辨率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建立;大气复合污染成因诊断与PM2.5溯源,包括颗粒物来源、秋冬季重污染成因、污染机制和关键影响因素,以及中原区域大气污染传输影响和延迟效应;“十三五”期间大气污染物管控历程及效果;中原城市群空
随着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在加强碳交易管理的同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普遍适用且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这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工具,以强化碳配额分配与碳转移在碳交易机制中的主体作用。为此,本书在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我国产业部门碳配额分配及其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与省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两
中国作为劳动力大国,劳动收入份额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的收入分配格局,较低的劳动收入份额还会降低消费需求、激化社会矛盾。然而,已有文献大多关注环境政策的规模性收入分配效应,而忽略了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一种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约束下,总量受限的碳排放权成为了稀缺性资源,企业需要有
中国主动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有效的机制和政策工具保障其实现。对碳排放权进行定价、以价格机制引导全社会降低碳排放则是推动经济社会低碳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具体手段。为此,设计科学合理、成本可承受、相互协调的碳定价机制已成为当今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议题之一。本书基于绿色金融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这一现实,
实现碳中和,推动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趋势。截至2023年9月,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做出了碳中和承诺,覆盖了全球8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GDP和人口。本书引入了人均排放和历史责任等视角来评估全球197个国家的碳中和目标力度,充分考虑不同排放空间分配方案。从目标、技术、气候投融资和国际合作四大维度共计54项分类指标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