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邻环伺的地缘环境中,何以保身是波兰数百年来面临的首要外交难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地缘安全环境和国家相对实力的变化,波兰实施过多种形式的平衡外交,如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的均势外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等距离外交、东欧剧变后的睦邻友好外交等。历史经验表明,“一边倒”式的追随并非波兰外交的惯性特征,在大国之间维持战略平
本书通过“他者→他者主义→群体主义→共赢主义”的理论研究路径,深入探讨东西方文化中三种各异的他者主义文化,阐释国家文化流变与主体间关系重构,论述他者的存在是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的本质根源。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研究东西方合作共赢的他者主义和偏执狭隘的他者主义两种主要他者主义的文化建构,认为著名“日内瓦之问”的时代答
本刊广泛荟萃国内外区域国别研究成果和动向,展开多元、细致的学理讨论,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供基础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发展与研究提供知识增量。本书收录了卷首语、学理探幽、思者对话、前沿巡礼、书评、学科评估六个栏目。
本刊宗旨是提供一个与同行和读者交流的学术园地,为促进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学术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创刊以来,本刊始终秉承真实、客观、理性的办刊理念,立足学科前沿,保持专业特色,恪守学术规范,坚持以打造国内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名刊为目标。在同行和读者的大力支持下,在学界取得较大影响。本辑为第二辑,设有国际关系史研究、情报史研究、国
本书收录了张星烺《中西交通史》、姚宝猷《近世中外文化交通史》两种未刊讲义。《中西交通史》为1930年代张星烺在北平师范大学讲授中西交通史课程的讲义。讲义分14部分90节,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清代之前的中西交通史。与其后来所开设的欧化东渐史课程,前后相续,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西交通史。该讲义是了解中西交通史课程不可或缺的文献,
《宋代使行文献研究》正文共七章,对宋代使行文献的文体渊源(即宋代之前的使行文献梳理与概述)、宋代使臣的四种使行文体(行记、图记、记行诗、语录)、宋代使行文献之间的异同、传播与影响等具体文体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使行作品的撰写,主要集中在宋代,这是因为宋代复杂的周边环境所决定的。两宋时期的使臣行走在南北政权之间,奔波于不同民
本书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深入研究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战略布局。以时代背景理论创新实践展开战略布局为逻辑链条,从统筹两个大局的视角评估外部环境,探究中国在全球治理、一带一路和地区合作中的战略作为,以及应对美国遏制、打压中国的可能路径,并把构建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指向。本书强调,应研
本书为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主编,是上海与美国地方交流大事的2023年度汇编,以时间为序,月份为单元,精确到日期,记录了上海与美国地方交流的大事件。全面涵盖了上海与美国之间的各类交流活动,包括文化艺术活动、教育交流、科技合作、人员互访、医疗卫生交流与合作、商业投资活动、学术交流与沪美校际合作等。对上海与美国之间的每一项交
《巴尔干研究》是国内第一部专门聚焦巴尔干研究的学术辑刊,旨在为国内外有志于巴尔干研究的学者提供的交流平台,侧重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来解读巴尔干的方方面面,努力打通历史研究与时政研究之间的壁垒,兼容巴尔干研究的历史与现实,使二者相互借鉴融合,从而推进和拓展我国巴尔干学研究的领域,进而为增进中国和巴尔干国家的相互了解、切
本书旨在探讨战后特别是近年的欧洲战略问题以及中欧关系。其中,欧洲战略问题部分主要介绍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与特点,阐述俄乌冲突与欧洲“战略自主”。中欧关系部分既论述了中国与欧盟从建交到“蜜月”再到“婚姻”关系的发展历程,也论述了中英关系、中法关系、中德关系、中国与中东欧关系。同时,本书还对中美欧三角关系、中欧“一带一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