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是宋代李诫创作的建筑学著作,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李诫以他个人10余年来修建工程之丰富经验为基础,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工匠讲述的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终于编成流传至今的这本《营造法式》,于崇宁二年(公元1
本书以闽清传统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上篇将闽清传统建筑分为传统聚落、寨堡庐庄、传统民居、祠堂书院、宫庙教堂、古街驿道、桥塔阁亭7个部分。下篇从结构入手,分为屋面及装饰、封火墙与院墙、虎头门、匾额及楹联、栏杆及美人靠、门窗小木作、木梁架雕饰、天棚装饰、彩绘灰塑、柱础、小木作雕饰、花基、石造构件等13个部分。因地制宜地从闽清传
建筑的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领域,临港新片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全面加快推动片区建设实现低碳发展。金融湾文化楼作为区域内的重要项目,立足国际视野,定位行业领先,打造现代服务业金融总部湾的零碳、绿色、健康标志性文化展示建筑。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滴水湖金融湾文化楼项目的建设背景、实现路径、技术性能和未来展望。书中首
自古以来,建筑就是人类抵御自然气候影响的庇护所。经过不断试错,各地的传统建筑都能够营造出适宜人类生存的室内外微气候,形成了大量的气候适应性的建筑智慧。本教材将传统建筑营建经验进行科学转译,通过建筑环境调控理论介绍、传统建筑案例解析、建筑设计策略应用,详细讲授建筑设计的环境调节方法。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传统建筑的环境调
围绕城乡人居生态环境特征,梳理生态景观碳汇效应,评估人居生态环境蓝绿融合、蓝绿灰协同下的碳汇过程与机制,提升建成环境蓝绿系统碳汇效应、减少碳排,提升人居生态景观碳汇效能;运用数字景观方法与技术研究不同地域条件及类型的生态景观的特征与绩效,研判不同植物群落的碳汇与碳储能力差异;据此提出不同建成环境特征及立地条件下高碳绩效
本书为学术专著。本书立足于总结超低能耗建筑项目落地实践和全过程实施,选用的案例均已建成且投入使用,并有了使用反馈。案例范围除了新建建筑外,还有既有建筑改造,以及有着巨大潜在需求的单户住宅装修节能改造。案例内容包括技术方案、模拟计算、节点详图、施工管理、运行维护、环境和能耗监测等,涵盖了中国除温和地区之外的所有气候区,北
本书以五千年中华文明为脉络,从巢居穴处到宫苑楼阁,全面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演进、哲学思想与艺术成就。本书共6章,涵盖建筑文化起源、地域特征、艺术美学、建筑分类、古今建筑师代表及遗产保护等内容,探讨“天人合一”的营造理念、木构技艺的精妙智慧,以及南北建筑流派的独特风貌。书中融合大量考古发现、文献考证与经典案例,通过徽派
通过回溯中国传统理想场所空间“桃花源”的形成、流变与发展,厘清“桃花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范式的建筑学意义,思考在这种范式的基础上展开当代住区演绎设计的可能性。 本书主要包含上下两篇:上篇是对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场所空间范式的思考,通过探讨原初桃花源的形成、桃花源在历史上的演变与不变,以及当代对桃花源的新理解和建筑再现
本书为《筑苑》工作委员会2023-2024年园林古建筑、和美乡村精品工程项目征集活动的总结,所有入选工程案例均经过专家审读会严格审读,很多工程已经在当地省市荣获过优秀园林、古建工程奖,工程中应用的一些理念、施工方法、技术等对园林、古建领域的企业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全书由27个精品工程案例组成,每个精品工程都包括工程概况
《东南亚华人宗祠建筑艺术研究》系统梳理了东南亚华人宗祠的历史脉络、社会功能与艺术特征。全书以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等地为核心研究区域,通过历史学、建筑学、社会学跨学科视角,剖析宗祠从闽粤原乡到东南亚的本土化演变。书中详细分析了中式坛庙式、东南亚融合式、现代风格三类宗祠建筑形制,结合槟城龙山堂邱公司、曼谷林氏大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