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对西周130余个封国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徙封封国,分析西周封国空间格局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形态,以及影响这种政治地理“结构—过程”的种种原因。本书另附有“西周封国总表”等表格十余个,以及周初封国图、徙封示意图、封国集中区等地图若干幅。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于2017年启动对桂林摩崖造像的调查,本书就是这次调查的最终成果。本书对桂林的210余龛、700余个体的造像进行了记录和数据采集。通过对纪年题记及与其他地区有明确纪年的造像进行比较,将桂林摩崖造像分为六期,主要受到了中原地区佛教造像风格的影响。
本书收录1965年出土于望山一、二号墓的全部战国楚简。包括图版、释文、注释、白话译文、延展阅读、参考文献等内容。
通过考古学视野,来研究海岱历史和文化的融合交流与发展演变,对山东地区的区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文集对山东地区商周考古和地域文化研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建立完善的齐鲁文化学术研究体系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收录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商代到汉代青铜器136件,首次全面、多方位展示这批器物的器形、纹饰和铭文图版。这批青铜器品类丰富,涉及鼎、簋、鬲、盘、卣、壶、钟等礼仪用具,以及铜灯、熏炉等生活用具。多数器物造型别致,纹饰精美,兼具铭文,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
该书稿收集了200幅青铜器铭文拓本以及30幅地图,包括了很多新出现的铭文材料,辅之以出土文献《清华简》之《系年》《越公其事》等,对《史记·吴太伯世家》进行研究,来推敲诸如余祭余昧的在位年数,太伯奔吴的实质,吴国去蛮夷化的进程以及吴国早期都邑的位置等问题。既是吴国青铜器铭文资料的集成,更是以考古材料来对吴国历史进行更深一
"红山文化地处辽西,是苏秉琦先生认为的处于古国阶段的重要文明。红山文化以大型遗址和精美玉器的发现名动一时,而且其所处的距今5000年前后,正是中华文明演变的关键时期,本书通过对红山文化的全面介绍,以期探该文化在整个文明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
史前时期,中国各地的考古学文化即以开始进入文明化进程,本书即为中国史前时期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的陶寺遗址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图文并茂,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死亡与生命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考古所见的墓葬正是关于死亡的遗存,它不但是人类物质社会的遗存,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反映;不但有关死,也关乎生动的人类社会。三至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政权割据、人口迁徙、民族交融以及外来宗教和文化的渗透,共同促成了汉唐之间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从这个社会背景探讨
张弛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该书收入了其中具有代表性和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性论文十余篇,内容涵盖手工业技术与贸易、区域与文化、农业起源与区域经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