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新华社扎根新疆基层的记者和编辑创作完成。自《令人神往的新疆——激情与传承的故事》出版后,三年多以来,项目组继续在天山南北深入挖掘新疆故事。全书收录40个人物或者群体的故事,通过直击一线的优质图片,细腻动人的英语写作,以及短视频融媒体展现,从传承、坚守、创新、变迁等角度,表现在这片广袤土地上人们真实的生活和风貌,反
本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认知与阐释东方和中国的重要图书。本书延续、修正、深化了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概念,通过更为缜密的历史文献梳理和更为精确的地理测绘数据,厘清了“丝绸之路”南北两线的具体走向,并将“丝绸之路”向西延伸至叙利亚,首次强调了河西走廊及沿线长城之于“丝绸之路”的过渡和屏障作用,为见证中原、西域和
本书首次将“红海古卷”这个近年来埃及考古界,乃至世界考古界的一项重要发现及其研究成果,以简洁、流畅的文字和丰富精彩的图片介绍给古代文化的爱好者。这份古卷因在红海沿岸发现而得名,距今约4600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草文献,它向我们揭示作为世界七大奇迹的胡夫大金字塔是如何修建的,其修建过程背后是怎样的早期国家管理模式,建
本书通过对天水放马滩秦木板地图和长沙马王堆帛地图的细致考察,探讨秦汉时期聚落的空间特征,分析聚落分布的地理和行政因素。同时,以里耶秦简为核心资料,对乡里行政人员及其职能、行政模式、文书传递与行书人的身份进行了分类讨论。此外,还对秦汉时期主要的文书传递形式、行政文书在县域传递的具体情况、文书传递方式与交通地理的关系等进行
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简单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与要素、审美体验、艺术境界和造园“意匠”等;第二章到第四章“园林动物景观营造”“园林诗画景观营造”“园林天象景观营造”,分别从动物景观、诗画景观、天象景观的角度入手,讲解了三类景观的营造对园林的作和以及营造技法,并提供了若干园林案例;第五章“园林雅俗
本书是浙大丝路文明研究团队联合本领域顶级学者,协力创作的国内综合性丝绸之路手册。全书分五个部分,全面介绍丝绸之路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系统阐发丝绸之路研究的核心概念、理论方法和学科特点,全景式勾画丝绸之路的路线、廊道与城镇,多角度剖析历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人物、族群和事件,深入揭示丝绸之路物质流通和文化交流的真
《水经注》顾名思义,就是给《水经》做的注。那么,什么是《水经》呢?《水经》是一部专门记载我国江河水道的古书,分三卷,作者是谁已不可考。从内容来看,应该是新莽、东汉时人起草,以后又经多次修订,到魏、晋时才最后写成,讲到的河流有一百三十七条,这当然很有价值。但是,不足之处就是讲得太过简略,只说某条河源出何处,流经什么地方,
丝绸之路由来已久。几个世纪以来,丝绸之路一直是充满异域情调的东方(或西方,取决于你的视角)的代名词。那么,这条连接欧洲和亚洲的贸易之路到底发生了什么?它能揭示古代和中世纪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吗?商人们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广泛的贸易往来,不仅将各种商品带到世界各地,也将他们的思想文化传播到远方。丝绸之路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广
《长城:穿越千年的守望》以跨学科视角重构长城三千年文明史,打破军事屏障的单一叙事,揭示其作为文明融合纽带、生态屏障与精神图腾的多重身份。从战国诸侯的边境博弈到明代戚继光的空心敌台革命,从汉代烽燧预警系统的数学密码到卫星影像下的隐形生态长城,本书融合考古、建筑、科技与全球文明史,解密长城背后的技术智慧与文化基因。穿插十大
上海图书馆以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和中意友好建交55周年为契机,围绕《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世人熟悉而陌生的图书,结合首次来华展出的珍贵手抄本,以五百年来中意文化交流中形成的经典中国学文献为核心展品,呈现一场关于《马可·波罗游记》传抄、印刷、流传、翻译、研究历程的精品文献展览。在十二、十三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