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梁启超、闻一多、郑振铎三位知名清华文学系教授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在本书中,三位教授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梁启超讲先秦、两汉、魏晋文学,闻一多讲唐代文学,郑振铎讲宋元文学、明清文学,带领读者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全书内容全面、丰富、深刻,具有知识普及性。本
本书是刘师培、傅斯年、罗庸、浦江清四位知名北大文学系教授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在本书中,四位教授分别从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出发,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常识,傅斯年讲先秦、两汉文学,刘师培讲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学,罗庸讲隋唐文学,浦江清讲宋元明清文学,带领读者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全书内容
《中国近代文学史》,关爱和主编。本书梳理中国近代文学八十年的发展历程,包括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时期,紧密结合中国近代的社会发展、思想变革,讲述了古典文学的衰落,近代文学的萌生、形成与飞跃、拓展与蜕变。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材。
复社是1937年由中共党员胡愈之在上海发起成立的出版机构,出版过中国第一部《鲁迅全集》(20卷本)、世界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西行漫记》,历史影响较大。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外,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复社创办的缘起,第二章复社的成立及组织结构,第三章复社的社员,第四章复社的社外关系,第五章复社的革命系列图书出
本书是作者探索中国文学史的记录。它一方面记录下作者学术视角的几次转换,由社会视角转向人性、心灵视角,倡导心态文学史学,主张建立文学史研究的中国学派;由行为叙述转向意欲分析,将哲学引入叙事学,构建叙事哲学——意图叙事学理论框架;继而转向经济文化视角,将货币哲学引人文学史中,提出中国文学史的性质和发展经历了农耕文学、农商文
本书立足于还原历史本相,将晚清民国时期散布于各文学报刊、目前并未引起学界重视的单篇“中国文学史”资料辑要成书,以便为学界了解初创期“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的多元化提供方便。所谓“单篇”,是在参考现代学术规范的意义上而言的,具体指与学界熟识的经典著作类《中国文学史》篇幅差异悬殊的短篇“中国文学史”文章,其篇幅最短者尚不到千
本书是以文人建筑场域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史著作。闽都,为福州的别称。本书围绕闽都地区历史上近五十处重要文人建筑进行研究,如乌石山明人韩锡读书处榕庵、九仙山清人谢章铤别业赌棋山庄等。着重考论其演变、易主、结社、唱酬、文人聚集、重要创作等文学活动,通过文献史料、文学作品探寻传统文人建筑的文化特性,展现该区域文人建筑中文学活动的
何谓通识?迄今为止,中国文学史已有很多版本,亦有不同写法。本书的目标是追求通俗性与知识性共存,这正是书名中通识二字的由来。本书集结了14位大师的通识性经典著作,旨在以有限的篇幅,让大众读者能够直观、便利地吸收到诸位名家的治学思想,并能清晰、完整地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和基本特征。本书是大众读者的上佳之选,相信每位读
本书是《乐死人的文学史》系列图书中的隋代篇。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背景介绍、人物生平、作品赏析、知识拓展四个大板块。
本书以时间轴为序,以史料数据库建设为坚实基础,全面梳理中国和波兰的文学作品在对象国的译介史,深入考察中、波文学在对象国的接受状况,比较中、波文学推广策略异同,为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波兰、波兰文学和文化提供了可资参研借鉴的翔实文献资料,为促推“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中东欧合作走深走实、在波兰及其五笔欧洲国家有效推广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