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再版书,原书名是《甲午战争简史》,2014年首次出版。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本书稿从战争缘起、走向战争、战事初起、黄海大战、陆地之战,以至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与日本政府艰难的谈判过程,全面而立体地展示了甲午战争的完整过程。既有宏观大视野,又有微观的细节描写,是一本让大众了解甲午战争历史的普及读物。
本书为再版书,值“西藏抗英120周年”之际,因其难得的史料价值和良好的社会反响而拟重新编校出版。本书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总干事拉巴平措和前中央委员阴法唐将军作序,共有“调查情况汇总”“特邀文萃”“中英两国签订的几个不平等条约及其他”“西藏地方政府的几个布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有关的协定、照会、公报”“中印两国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是教1育部首批批准设立并直拨编制的古籍整理研究机构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古籍所无论在学科方向还是学术队伍的建设上,都有了长足的拓进,确立了以古今贯通研究这一新的学术理念为主导、以文献实证为基础,古典研究诸学科彼此交叉、相辅相成的科研与教学格局。今年是古籍所成立四十周年,特推出复
涵变:清末民初的国家建构与现代困境(1895-1917)
本书是近代中外交涉史料丛刊的一种。发生于1900年的庚子事变,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从来是晚清史研究中的显学,相关著述可谓浩若烟海。然即便珠玉在前,庚子研究也并非题无剩义,其隐而未彰之处尚多,庚子西狩便是其中之一。本书整理收录了6种与西狩相关的史料,其中有亲历者纪实自述性质的《庚子西行记事》《长安宫词》《西巡大事
本书是近代中外交涉史料丛刊的一种。条约研究会是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修约决策机构。1926年10月,顾维钧开始筹划成立条约研究会,邀请专门人才处理到期修约相关各项问题。1926年11月9日,该会举行成立大会。自1926年11月18日第一次常会,至1928年5月3日第48次常会,该会共存在了一年半的时间。该会由顾维钧主持,参
本书是畅销小说作家肖仁福创作的晚清时期历史普及读物。作者深入探究晚清七十年间的战争、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历史逻辑和人性逻辑观照当时情境和人事,抓住“利益”这一重要线索展开论述,生动呈现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慈禧太后、恭亲王奕等晚清人物所参与的跌宕变局,剖析其时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本书中,晚清激荡的文化冲突和观念裂变之
这是一部重新讲述辛亥鼎革历史的学术著作。作者从清廷、袁世凯、革命党、立宪派、列强、舆论等多个维度详细考订了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总计125天中每一天所发生的事,然后依照史事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这一历史剧变进行新的叙述和分析。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新史料和新史实,而且在袁世凯如何应对革命、袁世凯的政治诉求、清帝退位诏书的拟定及颁布
在这部关于民国初年历史的力作中,作者史谦德巧妙地抓住了当时每天必开会,开会必演说的现象,从政治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了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作者以1912年8月25日湖广会馆演讲台上的风波为枢纽,分别追溯了唐群英、陆徵祥等人的政治生命。他们的身份、地位、际遇并不相同,但共同的一点是,演说在他们的政治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虽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系列教材(第2版)的其中一本,修订版补充了二十大报告的最新内容,更切合当下学习实际。本书注重不同专题间的历史逻辑,从宏观上掌握历史发展的连续性问题,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求为主线贯穿整部教材。与本科生使用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同,本书侧重于对重大问题的历史背景分析,尤其注重国际形势与中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