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中记载的东周西戎应是一个复杂的族群,它主要由两支不同的人群所构成,一支为西北地区土著族群,一支为北方草原地带南下人群,这两群人所使用的文化构成了东周西戎文化的主体,并决定了东周西戎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多样性。由欧亚草原文化、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共同构成的东周西戎考古学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基因。在500年中,东周西戎人
本书为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喜马拉雅深处的面孔’民族口述影像志”丛书之一,是冀文正先生20世纪50年代随十八军入藏后拍摄记录的西藏墨脱地区门巴、珞巴民族纪实照片。通过口述的方式,冀老讲述了珞渝地区的风土人情,按地域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金珠宗、墨脱宗、白马岗等,并收录了多则冀老先生在当地采集的民间传说、口头
本书为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喜马拉雅深处的面孔’民族口述影像志”丛书之一,是冀文正先生20世纪50年代随十八军入藏后拍摄、记录的墨脱地区门巴、珞巴民族纪实照片。通过口述的方式,讲述了门巴族、珞巴族的婚姻家庭、生计活动、节庆礼仪、民居服饰、信仰文化、艺术文化等,全方位地向我们介绍了墨脱当地的风土人情。书中还有20
本书是“石窟考古专题丛书”之一,以研究敦煌石窟与中西文化交流关系问题为立足点,以丝绸之路重镇敦煌为中心,以中古时期粟特美术交流为基本观察视角,通过保存于洞窟中与粟特美术有关的壁画图像资料,探讨中古时期粟特人在敦煌石窟营建、敦煌历史社会中的活动与贡献,揭示了中古时期粟特人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在融入敦煌当地社会的文化、政治
本书主要反映了贵州文化的独特之点,由引言、正文、附录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含了屯堡人的由来、石头的屯堡建筑、古老的江南着装、花灯与地戏、严密的宗族关系、独特的“方言岛”、重农、善商、崇敬的风尚、多彩的社会习俗、屯堡文化探幽、汉文化的一种特殊模式共十个方面的内容。
本书由“专论”“它论”“追思”三部分构成。“专论”有20篇文章,主要研究与屯堡文化有关的服饰、语言、建筑、习俗,并揭示了其独特性的一面。“它论”有4篇文章,即《古夜郎沿革及其先民》《濮人僚人辨》《明清“红岩古迹”考辨》《元杂剧盛与衰的再思考》,涉及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学,正是因为有作为支撑,这些研究成果是在大量真
本书对羌族姓氏的起源、发展、衰亡、姓氏集四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几千年以来出现在重要历史典籍中的古代羌人的姓氏进行了整理和收集,并对现今居住于岷江上游地区羌人的主要姓氏进行了调查。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岭南汉民系形成、发展的地理基础;岭南汉民系的演变;岭南汉民系的历史生态环境及资源;岭南汉民系城镇与交通的历史发展;岭南汉民系聚落与建筑文化;岭南汉民系方言;岭南汉民系风俗文化比较;岭南汉民系宗教地理比较。
作为晚清进士和丽江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和庚吉鲜为人关注,他的诗文研究基本上是块处女地,无人问津。目前,只有和钟华、杨世光《纳西族文学史》专门加以论述。该书概述了和庚吉生平,介绍了他的诗歌主张,重点分析了和庚吉的诗集《退园韵语》,把和庚吉的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外地为官时期,告退还乡时期。前一时期的作品主要关注了和庚吉对仕宦
作为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区域,云南从历史上到今天始终处于对话的过程之中,具有无限丰富的文化对话、族群对话的社会事实。本书以西双版纳帕西傣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云南回族在迁移过程中,不断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并不同程度地吸收与之相邻的民族的文化,所表现出形态多元的回族文化。本书从帕西傣生活的语境切入,对帕西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