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舒曼(Schumann)将二语习得领域内的文化适应定义为第二语言习得者与目标语团体在社会与心理方面的融合,主张把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作为衡量文化适应程度的主要参数。他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Model)认为,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文化适应程度决定了其习得水平与能力。本书基于文化适应理论,分析了
《翻译研究(第一辑)》结合翻译现实以及中国文学外译所引发的争议与困惑,重新审视翻译本质、翻译价值、翻译策略与方法、翻译伦理等涉及翻译的根本性问题,尤其关注中外文化双向交流诉求下的文学译介、传播与接受问题,倡导对翻译根本价值与翻译伦理的坚守。本书的出版旨在以翻译研究拓展精神疆域、驱动思想创新,促进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
《语言、翻译与认知》重点探索认知语言学、认知翻译学、文化认知语言学、社会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类型学等相关领域,以及语言认知、人工智能、数字人文与外语教育及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研究。《语言、翻译与认知》旨在促进理论创新和学术交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语言、翻译与认
《话语计算的理论与应用》是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共十章,基本勾勒出了话语计算的理论框架。第一章讲述了话语的概念和话语计算的意义,第二章从认知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话语的可计算性问题以及认知科学对话语计算的贡献。第三章分别从基于词汇语义、话语结构和背景知识三类研究范式出发,梳理了话语计算理论的形成
.本书系统阐释了《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关键术语、重要原则、基本要求,揭示其内在逻辑,并通过对外语类专业培养方案的中外对比研究,为高校各外语类专业点贯彻落实《国标》,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全书分为15部分:1.概论;2.专业定位;3.复合型外语人
本书以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二语教学语用学框架,并将二语语用能力的发展视为以内化为标志的概念化过程,认为在二语语用教学中,中介手段是帮助学习者实现语用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本书基于大量实证数据,进行了相关理论探讨和微观话语分析,重点剖析了言语反思、得体性判断任务和策略性互动场景三种活动对语用知识意识发展、语
本书收录24篇论文,在隐喻尤其是汉语隐喻的认知机制、逻辑表征和认知计算等问题上尝试有所突破。从内容上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多学科交融的隐喻综观研究;第二板块为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解读;第三板块为逻辑学视角下的隐喻语义理解;第四板块面向现实应用,包含机器自然语言处理、语言教学、儿童教育和翻译等多个领域。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教授有关语言与哲学的思考,形式包括散文、学术随笔、演讲稿、访谈录、书评等,篇目包括:《为辩解进一言》《信号、句子与词》《如何说服别人放弃错误态度》《概念结构与事物结构》《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谈博士生培养》《纠缠与疏朗: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无法还原的象》,等等。这些文章均篇幅不大,语言也并非枯燥的学术用
万德勒是较早熟习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哲学家之一,充分运用了现代语言学的手段来讨论语言哲学问题;《哲学中的语言学》鲜明地反映了万德勒的特点。《哲学中的语言学》分为七章,章讨论语言学是否能帮助哲学,作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从第二章到第七章,每一章考察一组语言现象,考察时借用了现代语言学的工具,得出的则是具有哲学意义的结论。我们通过
本书基于语言与媒介互动视域,把新媒体作为考察网络语言本体与观测网络语言生活的主要视点,从新词新语的共时表征与历时演化、表情符号的概念义建构与多模态协作、语言生活的发展态势与治理体系等多个方面探讨新媒体构造和影响网络语言的机制与动因,并对新媒体与网络语言的互动关系展开多维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