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辽宁全史(政治卷)》全景式、多角度地呈现了清代辽宁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全貌及其演变,是对清代辽宁历史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一次较为完整的学术总结,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对辽宁文化发展的一次极好的注解。全书体例严谨,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爬梳整理了大量有关清代辽宁的历史文献资料,同时注重文献与考古、传说、口述
《头饰背后的政治史:从“武家诸王样”到“五代僭越样”》通过对唐、五代头饰变迁的爬梳,探究其时政治史的演进情况。在中古时期的政治异动中,服饰“时尚”往往成为政治动向的晴雨表。在某种程度上,服饰可被视作权力更替的表征。《头饰背后的政治史:从“武家诸王样”到“五代僭越样”》力图从服饰的时尚中展示政治演进、社会变迁的历史,这是
南宋士人与地方公益事业之研究
这是“一部富有烟火气息的唐代日常生活史”,完整再现了一千四百年前唐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本书尝试抛弃当下生活史写作中对于衣食住行等分门别类写作的方式,试图从基础史料、唐人笔记、唐传奇、敦煌遗书和文物中,打捞起散落在浩瀚历史中日常生活的碎片,以学者的修养,辅以通俗的笔法通过外来文明、衣冠、贵族与平民、食物、城市、婚姻
本书系统研究明代保甲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明代中叶,黄册载籍日渐失实,官府对于户口的实际控制每况愈下,加之明初建立的卫所系统趋于瓦解,面对纷至沓来的内乱外扰,官府往往疏于防范,疲于应对。嘉靖之前已有不少地方官员尝试推行保甲法以加强户口管理,查举不法行为。嘉靖年间,在地方官员的大力推动下,保甲制大范围兴起并逐步完善。隆庆、
《宋代荐举改官研究》系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之一种。从宋代荐举之制和改官之法入手,详尽分析了宋代制度设计理念,讨论了两者结合的原因。通过对荐举改官制度运行流程的梳理,将湮没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的制度轮廓清晰呈现出来,并藉此为基础进一步观察制度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打通制度与现实层面的连通管道,为深入细致地观察制
科举制度的实施场所——“贡院”,何以在考官与举子的笔下成为“棘闱”?考官与举子,在他们所谓的“棘闱”的空间里,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产生了怎样的互动?由此,表征着“礼乐”“求贤”的科举考试,实质上又是一种怎样的行动?本书借助空间社会学、心态史学等理论,在研读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结合空间的建筑学原理,指出这是一个具有双重意义
《北洋政府职员录集成》是大象出版社已出版的《清代缙绅录集成》的延续,精选影印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民国北洋政府时期《职员录》及相关人名录50种200余册,汇编成书109册,每册约600页,灰度图单页呈现。该《集成》全面汇集了北洋政府时期的官制、官规资料和政界、军界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主要人物史料,对研究北洋政府时期的历史人物、
本书以包衣旗人、主要是内务府包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包衣旗人的来源、身份、组织管理、人口构成、教育仕途、职事及社会关系等史实的考察,探讨包衣旗人来源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包衣组织起源、演变及隶属关系导致的分类分层的特征,探寻包衣“食皇粮、办皇差”背后清朝统治者在官僚资源、教育资源中为包衣提供特殊待遇背后的政治、社会、经济原因
本书依据60年来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所走过的学术轨迹,对晚清政治史中的十个专题史研究分别做一回顾和总结。这十个专题史依次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史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史研究,太平天国史研究,洋务运动史研究,中法战争史研究,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戊戌变法史研究,义和团运动史研究,辛亥革命史研究,清末十年新政史研究。本书大体采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