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林莽诗歌公式、读几位美学家的体会与感受、读写札记、读诗札记四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关于“诗歌公式”的简述;诗有时是小麦有时不是;思想——狐狸;海魂衫;幸福;瞬间;疯狂的石榴树;时差等。
本书以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幻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尽可能详尽的文献溯源中,尝试还原这一时段中国科幻的整体样貌,并梳理其在中国科幻发展史与中国科幻文化氛围中的地位、作用及意义。本书相关研究成果对夯实中国科幻发展史、推动中国科幻学科理论体系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本书以时代为轴,以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杭州为主要地理范畴,探讨与这条大运河相关的诗词作品与文学活动,希望在时空的范畴内观察、定位文学与人,讨论地域、行旅如何影响文学的创作与表达,文学又如何记录、构建时空与文化。本书前三章以宋代为限,分别讨论了仕宦商旅往来的西兴渡和升平繁华的沙河塘,并以柳永之词为例,探究了宋人水上行旅与文学
"本书根据叶嘉莹先生2004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岭南长者学院的女性词系列讲座录音整理而成。将女性词从早期歌妓、良家妇女到两宋名家、明清才媛,进而至于民国女性、现代学者之词的发展,分别作出了深细的评赏与平允的衡量。虽然是讲座实录,但作者仍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为女性词作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构建了理论说明与评赏标准,提出了许多
红学泰斗周汝昌点评孙温绘《红楼梦》,独具匠心以诗歌形式点评,共计230首诗词,句句经典,字字珠玑。在清同治到光绪年间,画家孙温耗尽毕生心血绘成《全本红楼梦》绢本工笔彩绘,其篇幅宏伟,230幅图,全部画幅共描绘了3700多个人物,以图代文,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本书旨在以周汝昌诗为主,图为辅,另附图说以及刘姥姥
壮族史诗《布洛陀》民族志英译研究
本书描绘了生机勃勃的灯谜发展历史,将灯谜置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中研究。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对灯谜的影响,以及灯谜发挥出的社会意义。对于灯谜如何定义,如何分期,不同时期的谜作特点、谜事活动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谜事文献及灯谜著作等相关问题都做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研究不同时期的谜作特点和艺术风格,研究社
本书为张桃洲的文学批评论文集。共收录了三十篇,基本上与当代诗歌批评有关,集中地呈现了作者对这一论题的思考。或种种关乎诗歌批评的议题,既有宏观的扫描与辨析,又有针对具体议题的剖解;或以当代诗歌批评中具有代表性的批评家、著作入手,通过阐发、评述他们的见解与批评视角,力图勾画作者置身其间的批评场景;或运用作者所秉持的批评理念
本书论述介绍了骈文的基本原理和历史过程,构架了骈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国后骈文概论性质的第一部著作。全书除自序、绪论、附录外,共10章36节,全方位地探讨了骈文的名称与界说、骈文的分类、骈文的产生与起源、骈文的结构形式与句型模式、骈文的修辞形态及其文化内蕴、骈文的美学特征与审美效应、骈文的风格形态与流派、骈文的体类、骈
本书主要围绕藏族史诗《格萨尔》展开,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对《格萨尔》史诗进行研究,从文学与人类学的相互作用这个新角度着眼,透析出史诗研究的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动力。在史诗文本方面,作者试图挖掘出《格萨尔》史诗沉潜着的原型质素,使得远古的民族记忆即集体无意识彰明较著;在史诗创作和传唱方面,通过对《格萨尔》说唱艺人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