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日益平坦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显著的特征。国内外各界对世界经济的关注热情日趋高涨。不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以独立国家为基本前提,无法解释越来越多的经济现象跨越国界的现实。在西方国家,国际经济学主要讲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国际金融等跨越国界的几种具体的经济现象,
《读懂中国经济》回顾和审视了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历程,展望了中国如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书中对如何认识中国经济奇迹和发展阶段,以及海外对中国经济存在的认知误区进行了深刻分析。中国经济进入刘易斯转折点之后,面临劳动力转变和人口红利消失的困境,人口红利转向改革红利,作者提出应该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新一轮增长,为中国
全球化发展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低迷的背景下,反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风起云涌。一带一路倡议正提出于在这一博弈的关口,为国际秩序转换和全球治理体系重塑贡献了重要的中国智慧。全球化新时代的未来画卷正向人们徐徐展开,其影响,必将遍及从区域、国家到企业乃至个人的各个角落。本书汇集了*财经上来自不同领域权威
《青海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青海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围绕优势产业与特色经济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藏区社会差异、农牧民增收、生态补偿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关青海民族地区,特别是藏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综合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生态学等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剖析问题本质并提出切实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普通高等教育*重点教材,中国经济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项目。这是*本把中国近代经济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两门课程合并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材,面向全国高校经济学院和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本书以经济现代化为主线,阐述中国15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本质与基本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9491991)》根据21世纪中国面临的新形势与高等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对高校中国经济史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中国经济史教材与教学能站在21世纪的历史高度,以经济现代化为主线,叙述中国人谋求经济现代化的努力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教训,展示这期间中华民族追求强国富民的精神和落后追赶先进、走向先进的现代
王永莲、杨小燕、王朔、吕烈兴著的这本《四川高等职业教育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研究》主要借鉴人力资本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教育经济学理论、职业教育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具体研究四川高等职业教育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为四川职业教育改革与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将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增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付出更大代价。据IPCC报告估算[1],如果全球平均温度比1990年升高不足1~3℃,气候变化的影响利弊并存,但在低纬度和极地地区,即使温度有小幅升高,也会遭受净损失。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3℃,全球所有区域都将以遭受不利影响为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
本书在编写过程之中力求突出以下特点:1紧扣教材,全面反映新编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辅导书,对应的各章节与教材严格对应,力求如实、全面地反映教材的重点和难点。2重点突出,简捷易读。本书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教科书的主要内容,把握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辅导书的内容体理重点突出和简捷易读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师授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从事的学术研究涵盖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前期重点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后期关注重点是教育经济、教育财政研究,中期两者兼顾和交叉。收集自本书中的论著,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部分:*部分为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著。重点分析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比较和中国改革选择的依据,探讨了如何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