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经典:从古希腊到当代
本书为西方现代文论双语课程教材。全书选取了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的经典篇章共21篇,覆盖从形式主义到文化研究的多方面内容,从经典原文的学习入手,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的概貌,并认识不同的研究路径和方法。书中的篇章原文采用英文,并配有汉语导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原文的核心内容及重要意义。本书的编写吸收了新近的研究成果,
这是一本全新的海外华文文学教程,以海外华文文学经典作品解读为基础,以文本细读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对分课堂为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积累而成。集文学史概貌、作家作品细读与师生研讨实录为一体,是由课堂、课程延伸而来的课本型教材。本书意在通过预设的阅读问题引领学生细读作品、研究作品、评论作品,在这一过
本书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现代主义作品论”和“现代主义作家的全球视野”三个视角切入,论析欧美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叶芝、华莱士·史蒂文斯、菲茨杰拉德、普鲁斯特、威廉·福克纳、詹姆斯·乔伊斯、蒂莉·奥尔森等欧美经典作家的作品,并通过弗吉尼亚·伍尔夫、叶芝、汤婷婷、霍加斯出版社等的作品探讨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关
本书为外国文学研究论文集,主要由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访谈录、序言和杂论组成。其中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访谈是本书主体,不仅可以从中了解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创建历史,还可以了解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最新理论思考与发展。收录的序言和杂论来源于著作和报刊,是作者外国文学研究思想的重要补充。本书作者在相关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丰富,
《收获》是原创文坛举足轻重的杂志,其长篇小说专号出版多年来,发表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引发读者关注。2022秋卷收入了马伯庸《大医》选段,傅星《培训班》,常芳《河图》,并相关评论文章。《大医》是著名作家马伯庸的最新作品,讲述了一九一〇年,曾在战火中被国际红会医生救下的农村青年方三响,聪明飒爽的富家小姐姚英子,头脑活络的洋派
作者为美国小说家凯利。本书是被《纽约时报》书评人凯瑟琳·舒尔茨誉为“美国文学失落的巨人”的黑人作家威廉·凯利写作的一本关于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问题的长篇小说。不同于此类小说的主流写法——将目光聚集于黑人群体,凯利另辟蹊径,将故事设置在南北战争之后一个虚构的南方州,并从白人角色的视角出发和讲述了故事。1957年,由于各种至
艺术评论集,收入书中的40余篇文章纵论上海现当代书画界的诸多人物,集中论述沪地中国书画界人物,且均在《新民晚报》副刊上发表过。本书涉及与上海关系密切的书画家就有五十多位,这样,现当代曾在上海居住过的书画大家、名家大多进入了本书。这些以人为本而非作品为本的诸多文章,往往把某个美术家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及其人生经历中加以观照
本书共分八个部分,分别是“姑苏溯源”“迷苏之景”“光裕清韵”“舒园十记”“名家访谈”“探访名居”“游踪印痕”“米舒美文”。收录了作者在近二三十年所写的120多篇散文,书名“风雅苏州”即取自其中一篇的篇名。这些文章既有作者对家乡苏州的深情描述,对宝岛台湾及国外一些知名景点的探访心得,也有对访问文坛和评弹名家的娓娓回顾,对
李子白勤于创作,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多年文学实践,让他的小说呈现出丰富质感。《切割高原的河》收入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的小说精品,从原本呈现的近40万字篇幅中再加以精选,共收入了中短篇小说25篇约23万字,通过对传统与现实、乡土与都市、男与女、生与死、情与爱等题材的深入发掘,甚至包括特殊的案件聚焦,在虚构和想象之上,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