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通过精选东江纵队从始创到北撤,从粤北的五里亭到河背村,从东莞的榴花塔到梅塘马山,从惠州的育英楼到冲虚观,从深圳的平山镇到沙鱼涌,从广州的长湴到沙面……在南粤大地留下无数的红色印迹,把革命遗址与东江纵队的历史贡献用红路串联起来,用新颖的方式向当代人介绍了峥嵘岁月和革命历史故事,启发读者在思索与敬慕中追寻革命先辈光
书稿着眼于上海老城厢的历史沿革、风俗掌故、文教发展、建设规划,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通俗有趣。卷首语《老城厢的色彩》一文以从“色彩”的角度探寻老城厢的多样风光和社会历史变迁,《从空间演变看看老城厢经济结构变迁》一文探寻了老城厢地区经贸变迁发展与空间结构变动的关系,《隐藏在旧改下的老城厢遗梦》一文记录了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精
本书收集了大量排瑶社会历史文化资料、瑶经、瑶歌、历史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第一手材料,并结合文献记载。全书共17篇章96万字。本书将对于推动广东连南排瑶历史的研究,乃至瑶族历史、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对连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壮乡世外桃花源一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坝美镇坝美村》是云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双十”工程研究成果之一,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坝美镇坝美村为研究对象,其内容主要包括坝美村的基本情况、土地类型、土地的利用状况等。作者在多年来对坝美村深入、系统了解的基础之上,采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深入、细致地
本书稿将晚清至民国时期云南城市整体纳入研究视野,以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剖析这一时期云南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特点。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云南城市发展与变迁有着不平衡性、复杂性、被动性等特征,其发展起点低、发展慢,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城市体系和市场体系形成,城市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强化。该时期云南城市的发展轨
东高村镇,因当初驻地东高村而得名。地处平谷区西北部,东与大华山镇相邻,南与峪口镇毗连,北、西两面与密云县东邵渠镇接壤。这部书稿全面系统且图文并茂的记述了东高村地区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囊括了东高村历史沿革、山川、名胜、寺庙、碑刻、古建、古树、战事以及各种辑录。作者田野调查扎实,采访人物众多,编写中坚持典籍文献、实物遗存与
本书通过挖掘和梳理古今水系文明,探寻厦门这片土地上的人文之源,以厦门古今水系为线索,从寻遍厦门各地阡陌纵横的溪涧、沟渠、湖泊与地塘,到了解与水系密不可分的当地人文历史,为读者一一揭开古同安文明。
本书是《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吉林卷的一部分,按照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以编年体为主的编写体例确定框架结构;运用时经事纬、点面结合的方式记述史实;坚持人事结合、以事带人的原则处理人与事的关系;采取夹叙夹议、叙论结合、以叙为主的方法展开内容。以敦化老区人民为主体,以老区发展为主线,体现历史进程特征,突出时代发展特
《秦淮夜谈:记忆深处的秦淮文韵》由秦淮区档案馆,秦淮区地方志办公室编著。全书共分为“人物春秋”"城南记忆”“艺坛博闻”“淮上杂谈”"文史研究””史志资料”等几个章节,集中体现秦淮地区的人文与历史风貌,是对秦淮文脉的一次集中梳理,秦淮地区的发展与秦淮河密不可分,全书围绕着古往今来秦淮区域内的著名人物、老建筑、老地名、历史
榆树老城历史上称为“孤榆树屯”,她是东北吉黑两省最早开发的十数个市镇之一,她的立镇开发甚至比长春市还要早些。本书两位作者以对话体的形式,分十五章四十节讲述了榆树老城起源、城内范围、街路胡同、商贾工肆、行政机关、庙宇教堂、文化建筑、历史痕迹,反映了榆树老城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和历史沿革。从而勾勒出榆树老城立镇以来至解放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