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城市规划类专著。中国大城市新城与主城间交通拥堵,通勤时间持续增长,新城建设存在严重的职住分离现象。在此背景下,笔者基于居住—就业视角,选取南京东山副城、江北副城、仙林副城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南京三个新城区居住与就业空间的相关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对中国大城市新城建设的职住失调问题,其发展规律、形成机制、均衡
本教材主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建筑类专业的本科同学进入城市设计这个学习领域,初步领略城市设计领域的大致情形,学习和了解该领域的基本概念、知识架构和实践状态,为今后更系统且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本教材包含5章,为方便读者阅读,除概览外,本教材把形态与场所和认知与设计作为兼顾城市设计知识与实践的基本架构。 本教材适用于建筑学、城乡
本书总结了城市更新工程综合建造技术及总承包管理要点,包括七大部分:概述、城市街道更新、既有建筑改造、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废弃矿山环境修复、总承包管理、典型案例。从城市的街道、建筑立面等外在与建筑物本身的改造功能提升等内在的内外融合,结合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总承包公司在城市更新工程实施的成功案例,虚实结合、双向论证。全
“城市双修”理念是城市内涵式发展与治理的新思路,其目的是平衡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构建生态与城市的和谐共生,促进城市的修补与生态的修复。本书通过对城市双修、历史街区、城市绿心等相关概念和规划理论及优秀案例的梳理,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实地踏勘与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得出武汉中山大道历史街区与莆田城市绿心两个研
随着世界各城市的快速城市化,人口增加、交通拥挤、阶层分化、气候挑战、自然灾害等现象频发,促使人类需要不断接受挑战、寻求新机。同时,随着世界各地城市的密集化不断加剧,住房成本飙升迫使更多的人居住在狭隘闭塞的空间里,抑郁和孤独成为这一代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柔性城市就是研究如何通过简单的设计、低成本的投入来创造多样性的居住
本书是《中国城乡规划实施理论与典型案例》系列丛书之一。在存量开发的大背景下,深圳的城市规划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现实问题:土地产权问题盘根错节、违法建筑杂乱无章、教育医疗设施捉襟见肘、公园绿地及公共空间寥寥可数。如何在已基本建成的土地上,紧抓城市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化解土地的各种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制定科学、合理、面向实施的
本书系《共和国青海记忆丛书》之一。书稿真实地记录了玉树地震后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的全过程,作者用温暖的文字、真情的表达,热情地讴歌了在党的领导下,党员干部带领各族人民同舟共济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和重建家园的感人故事,高度赞扬在危难时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和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伟大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在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中,乡村日益凋零,城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巨大课题,要解决其中的问题可能需要几代人、几百年的时间。本书是对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思考,在总体上指出因城镇化而消失的上百万个自然村,是今日中国的文化乡愁。城镇与大城市应差异性发展,整合田园文明,建设有农业空间载体的田园城镇,并提出了田园城镇的多个策略。这些策
或许我们已经习惯在拥堵的街道上或地铁的轰鸣中度过一天初的一个小时,目之所及的是千篇一律的国际范写字楼、纵横交错的高桥地道和茫然失序的人群车辆。这就是城市生活的本来面貌吗?城市应如何建造,人类该如何生活其中? 乔纳森罗斯认为,城市就像自然界的有机物一样,不断感知并适应周围的变化,而理想的城市,是人类与文明的碰撞和联结。受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7年应急管理项目“雄安新区城市生命线系统风险评估与建设策略研究”(批准号:71741038)的研究成果。本书基于韧性城市建设的角度,从雄安新区城市生命线建设的现实背景与未来风险管理的需求出发,系统梳理了韧性理论、风险理论与应急管理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城市韧性的基本风险结构及城市生命线开发风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