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知识群体的专业化与社会变迁:以史家、儒医、讼师为个案的考察》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世知识群体的专业化与社会变迁——以史家、儒医、讼师为中心的考察”的终期成果,历经5年的研究、撰稿和修改,今天终于完成了全部文稿的统稿工作。一直以来,我对于历史上的社会群体有着十分浓厚兴趣,在漕运研究的同时,兼顾思考着明清社
《中国古代传播政策史》是传播学本土化的新成果,以专门史形式,运用传播学工具,对我国古代传播政策素材进行梳理和归纳;在大限度地展现史料的同时,提供历代学者对历史记录的校勘与评述,真实反映以政教为核心的官方传播政策在特定时代的源流、取向、内容及其与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相互构建。《中国古代传播政策史》适合传播学、政治学和法学领域
本书分为宋、元、明三部分,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科学与政治史的密切关系;剖析了各类社会情况,如民风、士气、经济、国防、户口之多寡、土地之分配与生产力、各种阶层之分立以及政治制度等等,对于政治现象有何影响,以着力阐明历史发展过程之因果关系。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周秦之变背景下的德性政治。德性政治即道德与政制(道德与权力)合一的制度。本书从哲学角度,深入研究汉代儒学与制度的相关性。作者论证周礼体制的特色是政治制度与道德修养合二为一,即位德合一。周秦之变的核心即由礼变为法。汉将儒学德性转化为制度,以秦制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王朝政制对接。华夏三千年变局在于“德”“位
救亡图存语境下,西学东渐与传播媒介相结合展现在近代报刊“通中外”“达新知”等政治功能的发挥中,尤其呈现在近代社会变迁纷繁复杂的场景中。《“通中外”语境下中国报刊与近代政治》重在探索“通中外”语境下以报刊为载体的西学传播与近代政治变革关系:上篇侧重分析“通中外”语境下近现代报刊史探索的语境、脉络及其价值取向等;中篇从报刊
《中国监察制度史稿/博士生导师学*文库》从先秦到民国时期,以二十五史等正史及其他历史文献为依据,按照中国古代监察思想及制度萌芽产生、发展而臻于完备与重大流变再造等,在这一历史性制度演进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和趋势,将中国古代监察的法案与制度之变历史分为先秦、汉、唐、宋、明、清、民国等7个阶段,并从历朝监察思想渊源、监察体系概
“古典精粹”丛书收录了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典籍,注重趣味性、可读性。中国古代图籍内容丰富,涉及门类广泛,精刻本校勘谨严。选择其中的经典本影印,可为当代研究提供准确的资料,也可为普通读者接触古籍提供机会。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史书,作者为唐代史官昊兢。昊兢(六七〇-七四九),唐朝有名史学家。他“少厉志,贯知经史”,博
《明清上海士人家族人口与身份认同研究》建立在一种新拓展的微观历史人口资料一一墓志文献的基础上,在此研究中,墓志并非作为简单的辅助资料,而是跃升至研究的中心位置。作者将人口研究与墓志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所搜集的明清上海士人家族墓志为基础,一方面,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士人家族人口的平均死亡年龄、生育子女数、初婚年龄、葬期以
多都并存制度是指同一个王朝或政权在同一时期设置多座都城的制度。先秦时期存在着广泛而普遍的多都并存现象。书稿在辨析与古代都城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夏、商、西周、晋、楚、秦、齐、燕等八个先秦政权的都城设置情况、各座都城的地位及都城地位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先秦时期多都并存制度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了探析。
吴妙静、黄惟德和李晚芳三位女性均为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人。顺德原属南海县管辖,明代景泰间设县,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中心地。吴妙静生活在宋代,成长于官宦之家,为未婚夫守节至死;黄惟德生活在元末明初,为明代宫廷女官,终身未婚;李晚芳为清前期普通人家的女性,相夫教子、著书立说。宋代以来,珠三角地区开发日趋成熟,粤商的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