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三国演义:解读真实历史》讲述了作者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中对中国古代的东汉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的一些认识,并结合其多年的研究成果将其中的一些大众的认识误区和历史内容错误予以讲解、剖析和纠正。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虽艺术造诣水平很高,但它却歪曲并虚构了大量的历史内容,因此本书以史实为依据,还原真实历史,以纠正其存在的历史错
本书立足于《三国志》,讲述了100则最精彩的三国历史故事,分别有“英雄篇文治与武功的交响曲”“红颜篇被乱世左右的儿女情长”“计谋篇说不尽的尔虞我诈”等。这些故事有别于《三国演义》的历史想象故事,读来可信生动,文学性强,又是基于严肃的历史著作,可信度高,对于普及中国历史知识,提高文学和历史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套书稿是一部按朝代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梳理的历史类普及读物,分为春秋战国、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共4卷。《风流与盛世: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是本套书中的一卷,内容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国文化。《风流与盛世: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体例规范、内容翔实、图文并
《风起云涌十六国·第2部壮丽前秦》主要讲述了公元350年到公元394年的十六国历史(又是一个45年)。在这段时间里,不仅有*一部书中就出现的国家:前凉、前燕以及仇池、代国,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前秦。当然在最后阶段,更是出现了后燕、西燕、后秦、西秦、北魏、后凉等国。公元349年,雄居中原的后赵皇帝石虎病逝,中原再
本书从秦人传统观念对秦政治、军事、经济制度的影响,秦与六国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所造成对统一事业产生的重要影响,秦如何兼采战国诸子学术精华来构筑起有利于统一的统治秩序,秦如何改造自己传统的礼仪文化借以调整适应统一要求的君臣关系,秦对本土与新占领区域基层社会的文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历史。《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入传神。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
刘向校订的《战国策》是一部**的历史散文*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书中记载的很多策士的说辞、谋臣的策论,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论,无不论点明确,逻辑性强,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如《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庄辛谓楚襄王》《秦攻赵于长平》等;许多**篇章,结构完整,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文字流畅,有很强的故事性,如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包括《魏书》,《吴书》,《蜀书》。
放笔描写了战国纵横捭阖之世的时代风貌和人文精神。它倡导人的自觉主体意识,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礼教思想,虽然并非严谨的史学著作,有着不合史实之处,但《战国策》标志了先秦史传文学的新高峰。也正是缘由于它这种拥具文学与历史二重性质的亦真亦幻特色,故之对后代的历史叙事学和古代小说的发展都产生了长足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