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是一种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强调文化与主体的结合。民族民间审美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系统中具有审美价值的那部分文化,其本质要求也是文化与主体的有机结合。民族民间审美文化传承发展就是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和保障文化权益中,扩大民族民间文化消费,拓宽民族民间文化生存或生活“场域”,提升其审美价值基础
本书为我国首部中国西南地区民族通史。其研究时段上起先秦时期,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10年。全书共九章,176万余字,主要论述中国西南民族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历程,重点研究了各个时期西南民族的分化、发展及其体现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西南民族关系,充分体现了西南文明史在中国文明史中的地位和中国历史是由
本书主要从先秦、两汉时期新疆地区多种族、多民族的形成,魏晋至元明清时期新疆地区的民族融合,近现代新疆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反帝爱国斗争,当代新疆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不懈斗争等角度,简要论述了新疆民族发展的历史以及新疆各族人民宗教信仰的演化历史。
本辑为第二辑,上迄南宋下至明清。在这些史料中,有某一民族的形成、发展史,有各民族交往史。有的史料,是某一人物传记中的记录,有南宋与金、元各民族关系的记录,还有明代与各民族的交往和满清等民族发展的历程,以及满清统一中国后与各民族关系的史料,内容复杂、丰富。
本书“总报告”聚焦“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年度专稿”展现国内专家学者关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与理论重大问题的洞见;“年度主题”和“年度聚焦”集中讨论了“边境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文化发展”问题;“专家论坛”、“区域报告”、“田野调查”等模块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国内专家学者对
重庆这片区域在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首先是重庆的地理位置,重庆位于中国的腹地,在习惯上称之为“西南”,实际上在中国地理位置上是中部偏东。地处长江上游,是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古往今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古代的巴楚战争,到元时的钓鱼城之战,以及民国抗战时首都就可见一斑。其次,重庆是中国文明的发祥
《西北民族论丛》是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以中国西北民族史、西北民族与邻国经济文化交流史、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等领域为研究重点。本辑内容包括高昌国与突厥之间关系研究、御制平定西藏碑刻校录、米兰壁画与东西方艺术关系考论、游牧部落曾经是什么等,且所有文章都是本集刊首发。
迁徙并定居重庆后,为适应新的自然与文化生态,重庆蒙古族及其先民不得不逐步推动从游牧到农耕、从迁徙流动到定居农耕的生计转型,促使从宗族治理到村民自治的根本性转变,引导婚姻与家庭制度的发展变革,延续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带来了民族风习的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伴随持久而恒定的社会文化变迁,重庆蒙古族又通过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等
本书为《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之一,以文图并茂的形式,叙述了此民族的历史渊源、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和区域自治与现今情况等。此书的出版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播民族知识,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中外文化交流,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意义。